大国的成长逻辑
不平等条约和排华法的废除可谓是一个好兆头,因为接下来有一系列中国人梦寐以求、期盼已久的变化接踵发生。
1943年年初,美国政府越来越多地考虑战后国际秩序以及美国在未来国际组织中的地位问题。同年8月的勘克会议时,罗斯福已经明确地倾向于创造一个单一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其中,美、英、苏、中四大国应当享有优势发言权。
同年10月19日,美、英、苏三国为讨论欧洲问题在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议,同时讨论的还有四国宣言。在最后要签字时,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反对中国作为签字国。为说服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赫尔颇费了些口舌。他说:
对于中国形势,美国政府已经做了并且正在做着一切可能的努力。在我看来,把中国排除出四国宣言是不可能的。我国政府相信中国在战争中己作为四大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现在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其当面摒弃,完全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产生极其恶劣的反应。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从而可能需要我国政府作出种种调整,以保持在太平洋地区政治和军事形势的恰当稳定……再者,我国公众可能把从宣言中排除中国解释为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一起将中国抛出战争舞台,因此,一旦获悉此讯,我国公众舆论将会失望地分裂并受到伤害……
赫尔的坚持没有白费,他最终说服了莫洛托夫。10月29日,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关于普遍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上签字。对美国为把中国包括进四国宣言签字国所作的努力,蒋介石在11月3日致罗斯福的电报中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认为宣言“构成对未来世界一项史无前例之贡献。中国以参加会商此项宣言为荣”。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莫斯科宣言》上的签字是中国正式成为四强之一的标志。
这次会议的成功虽然为之后盟国之间的首脑会议打下了基础,但前苏联由于并未处于对日作战的状态,不愿意参加讨论对日作战的会议;而英国又不愿意中国插手欧洲问题,所以原先决定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便改为在开罗举行讨论远东问题的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和在德黑兰举行的讨论欧洲及其他问题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举行。在正式会议上讨论的主要是对日作战的战略问题;而在私下交谈中,蒋介石与罗斯福商讨了范围广泛的政治问题。其中包括中国领土的收复;关于日本未来国体;战后中日关系;战后中美军事合作;中苏关系、国共关系等内容。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了台湾、澎湖列岛为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并作出战后无条件归还给中国的承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