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胜利,让当时全中国的报纸都在头版上刊登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空战战斗过程,中国民众用极富中国特色的语言赞美“飞虎”来表达自己生命在被拯救时的喜悦,从此,“飞虎”的名字响彻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就在飞虎队员举杯狂欢的时候,也许没有人知道,为这一天,陈纳德整整等待了4年……
这一影响同时传达到了美国,好莱坞沃尔特迪斯尼协会的罗伊威廉斯专门为飞虎队设计了队徽:一支插翅的猛虎,正在飞跃,神情酷似胜利的字母“v”。
在仰光,志愿队防御70余天,与日军的力量有着巨大的悬殊,每次升空的飞机不超过20架,最少的时候只有5架,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几架飞机,击落了日机217架。为此,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用这样的话赞美过志愿队出色的战绩:
如果不是在规模上,那么在本质上,这些美国人在缅甸的稻田上空所取得的胜利可与英伦三岛战役中皇家空军在肯特郡上空所取得的胜利相媲美。
这种胜利与评价现在读来依然那么轻易地就让我们激动不已,然而,历史又似乎总是跟人在开玩笑,激动有多深,对激动的解构就有多深:志愿队在空战上的胜利并没有能够扭转盟军在缅甸保卫战中失败的命运,随着盟军的溃败,志愿队也于1942年2月底、3月初撤离仰光。
志愿队的出色战绩在为他们赢得“飞虎队”的美称的同时,也更加巩固了陈纳德蕴藏了很久的一个信念:如果运用自己的空中作战技术,那么即使是拥有一支力量不大的美国空军,也能够在中国战胜日军、并配合美军在太平洋作战——这就是空中作战历史上著名的“空战计划”。
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盟军在战场上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而严峻,仅在盟军内部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中,就出现了著名的陈纳德的空中作战与史迪威的陆战计划之争,以及由此而生的“驼峰”空运物资之争。在这场争论中,不管是因为战略形势的发展需求,还是个体性情的魅力因素,最终结果是陈纳德占了上风。志愿队的成员面临着不得不进行的改编,同时还担负起保卫“驼峰航线”和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使命,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在死亡线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生死大考验。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美国志愿航空队是一个作战实体,在战争中,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变化,它有过两次改编,一次是被改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另外一次是第十四航空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承接的关系,而且都由陈纳德统一指挥,一直使用有关“飞虎队”的各种标志,比如战略战术、队员佩带的帽子上的队徽和飞机机身上的标志等,统称为“飞虎队”。所以,“飞虎队”更多的是中国老百姓出于对那些美国小伙子们的感激而使用的一个具有双重色彩的称呼,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其中包括了两国人民结下的那种超越道德与国家意识形态等各种有限因素的、不朽的友谊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于飞虎队那些小伙子们的出色表现,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这样评价到:美国志愿队的大智大勇连同你们惊人的业绩,使整个美国为之自豪。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