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们争取外援的对象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意识到仅仅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是绝无法战胜日本侵略的,所以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但与美国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而且也并不是直接就建立了盟国关系,在此之前有一个特殊关系的阶段,盟国关系的建立要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了,这里面有着政治、利益、文化等多种因素在相互作用。
众所周知,在国民政府内部,有许多政治派别,仅从他们对外国的态度而言,就可以分为亲美、亲英、亲日、亲苏等众多不同的派系。对于这些派系彼此之间复杂的政治纷争,蒋介石采取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策略,即利用这些派别及其纷争,在他们之间保持某种平衡:或者在一个时候、某一问题上重用某一派别;在另一时候,另一问题上再重用另一派别,很难说某一派别会一直占据支配地位。
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内部对于抗战期间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检讨和分析,中心议题是:哪个国家是中国争取外援的主要对象,是英、美、法,抑或是德、意,或者是前苏联?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从德国聘请顾问、购买军事武器和军用设备;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虽竭力争取德国中立,而且在头半年之内德国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德、日同属法西斯国家,所以当时中德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是一种策略性、权宜性的关系,1938年4月,德国不顾中德贸易协定的规定,禁止将武器运往中国,5月又撕毁德事顾问个人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合同,命令他们撤离中国,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法国在欧洲面临德国法西斯直接威胁,自顾不暇,甚至连印度支那的利益也难于保全,更谈不上在中国方面采取什么积极策略;前苏联是抗战初期唯一积极援助中国的国家,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南京政府成立后即奉行反苏外交,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虽然后来国民政府修复了对苏关系,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并存的局面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国民政府对前苏联抱有根深蒂固的疑虑。蒋介石甚至认为:“国之祸患,有隐有急——倭患急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这实际上等于宣判断绝了向前苏联寻求援助的可能;英国是在中国和亚洲有巨大利益的国家,但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屡屡打头侵略中国,攫取大量特权,而且英国政府不思改弦更张,毫不掩饰其殖民主义立场,并在欧洲实行绥靖法西斯的政策,因此英国也是靠不住的。
但就在此时,美国的态度逐渐从“不干预”转向同情中国、谴责日本,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