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和神州易手(6)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吴三桂在崇祯朝亡后,首先选择归顺的是大顺政权,而不是一直在对他进行劝降工作的清政权。具体的原因要是说起来可能有很多很多,譬如明代儒家思想中极重视名节,吴三桂对崇祯有很深厚的感恩之心,他自小就和清作战敌意很强,以及传统的夷夏大防思想乃至军人的职业操守,等等,但这些抽象的总结都没有那些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于是,当吴三桂于甲申年三月二十日得知北京被破的消息后,在第四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三日,就正式宣布了他决定归顺大顺政权。在全军穿孝为崇祯及死难嫔妃发丧完毕后,吴三桂把山海关移交给了前来接收的大顺军,带着他的部队走向北京,去接受新君李自成的册封。
他以为,顺应天命的新朝开始了。
三、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决裂
说到吴三桂入卫,首先要说到他为什么从关外入卫速度如此缓慢这个问题。
部分人认为吴三桂三月六日自宁远撤退,到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再从山海关进军至永平的这段时间明显长得不合理,故藉此指责吴三桂是在有心拖延,企图观望局势。这个说法,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第一个问题,是吴三桂组织的宁远卫大撤退,并不是简单地率部队撤退,而是要携带关外数十万百姓入关安置的战略大撤退。
关于宁远部队的撤退,崇祯和大臣们自一月起就在不停地讨论,崇祯甚至多次为此而大怒。争执的关键是如果撤回吴三桂,辽东就等于彻底丢给了清。丧失国土的罪名崇祯固然不想背,大臣们也一样没人愿意背,于是就一直扯皮到三月四日(一说三月二日),等大顺军攻破宁武关占领大同后,崇祯才下诏书命令吴三桂弃地入卫京师。
但崇祯的诏书里并不是只要吴三桂领军入卫,还要求吴三桂“弃地不弃民”。而此刻的崇祯,也仅仅只知道大顺军抵大同而已。弃民之举,又确实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清军是靠掳掠人口为奴搞生产,并有“杀贫”、“杀富”、“杀士”之屠杀习惯,况且清军就近在锦州,一旦关宁军弃民撤退,后果真有点不堪设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