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山海关大战和神州易手(5)
    山海关大战和神州易手(5)

    在此之后,他也试图与水师配合,继续前去营救锦州,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从宁远出动至杏山地区后,与清军对峙了一段时间,被迫放弃。明军陆军大约只聚集起了两万多人,水师七千人。

    但是,他占领宁远这一举动,已经导致清军在松锦大战后最终功亏一篑,终于没能彻底占据辽东,从而直接进逼山海关。以至日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只能继续与吴三桂在宁远和山海关一线纠缠,无法突破这一明朝在北方的最后防线。

    因此,皇太极面对吴三桂在松山之战中的表现,又一次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自此开始了对吴三桂长达近两年的大规模招降工作。

    他先是亲自写信给吴三桂,说祖大寿、祖大乐等人都因是吴三桂的亲属而获优抚,希望吴三桂能“翻然悔悟,决计归顺”。紧接着又要吴三桂的长兄吴三凤,还有其亲戚、同僚、乡里如祖可法、裴国珍、张存仁、姜新、陈邦选、胡弘先等人以各种关系去劝说其降清。如张存仁是原宁远副将,他写信道:“明运将终,重臣大帅就俘归命。将军祖氏甥,虽欲逃罪,无以自明。大厦将倾,一木不能支。纵苟延岁月,智竭力穷,终蹈舅氏故辙。何若未困先降,勋名俱重?”

    吴三桂接书,俱不报。

    十月,皇太极又一次亲自作书与吴三桂曰:“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然后再次要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分析利弊,进行劝降工作: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天纵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霑渥泽。而洪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奉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清太宗实录》。

    也许是祖大寿以及他捎去的信物——那柄虎骨靶小刀起了作用,吴三桂这次给他舅舅祖大寿回了信,但却依然婉拒了皇太极的招降。

    不过皇太极也确实是位人中豪杰,当得起爱才如命这个赞誉。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招降吴三桂的念头,而是再次亲自作书给吴三桂,可惜依然没有结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