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2)(2/2)
    鉴于此,崇祯、杨嗣昌想和清廷议和,也只是偷偷摸摸,决计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大明朝后来有个兵部尚书陈新甲,便是因为秉承崇祯的意旨悄悄和清廷议和,但事不密泄露而被杀头的。其实议和还不是他被杀头的真正原因,千不该万不该,他为了表白自己不是擅自议和,竟然一口咬定是崇祯指使他这样做的,于是就掉了脑袋。

    倘若他聪明那么一点点,独自把这个黑锅背下来的话,我想他的脑袋也许还不致于搬家。

    再说杨嗣昌,这个人虽然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但目光比较短浅,为人行事急功近利又不太愿意挑担子。譬如他为了在短期内剿灭农民军,提出每年加征饷银的额度多达九百二十余万两,此实为饮鸩止渴,竭泽而渔之举。因为这个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在崇祯十三年的旱灾之年,饥民们再次揭竿而起,形成了又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大起义。

    他有相当的军事能力,能居中策划,但却不是个好的领军统帅,因为他很明显地不愿意负责任,所以事事都把崇祯请出来,以避免自己受责。《明史》这样记载道:“嗣昌据军中报,请旨授方略,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疆事益坏云。”

    另外,杨嗣昌的心胸狭隘,报复心极强,往往因为私人意气而不顾大局,甚至不惜诬陷杀害忠贞之士。不过这在明季相当普遍,往往只要政见不同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也许是个源自党争的士人通病。当时有位编修杨廷麟,对他处处刁难卢象升,意图置卢象升于死地的做法实在看不过眼,就上奏道,“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以南宋主战的忠臣李纲、宗泽比卢象升,以奸臣奸宦耿南仲、黄潜善来分别比杨嗣昌和高起潜。

    此处,先得为杨嗣昌说句好话,他虽然人品不怎么地,但他坚持不两面作战的策略,应该说是客观的,也是当时当地的最佳策略之一。而杨廷麟和卢象升虽然忠心耿耿,在此问题上却不免失于迂腐,他们简单地把议和等同于奸佞甚至卖国行为,显然,他们在此混淆了道德和战略决策的界限,把道德观混杂到了纯粹的军事与政治的战略决策中。

    不过,这也怪他们不得,中国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战略和军事第一,而是道德第一的,李陵之于汉武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陵以数千战士独行大漠,力抗十万匈奴,杀伤数万,力尽被擒。《史记》曰其时“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在这里,汉武的意思很清楚地甚至连一点掩盖也没有地裸地表达了出来,他希望李陵能为他“死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