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过“海外挂职”经历的二代(6)(2/2)
有人评价说,为了活下去,有时难免耍点无赖手段,其实,从高从诲的父亲高季兴名字的屡更屡改就很能说明问题。
原来,这高季兴本为汴州富豪李让(一名李七郎)的家僮。唐昭宗时,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李让为寻求保护,向驻军于汴州的朱全忠输送军资,被朱全忠收为义子,赐名朱友让。高季兴通过朱友让得以谒见朱全忠,被朱赐名为朱季昌。后因战功,受梁封渤海王。是时,恢复本姓,更名为高季昌。梁朝为后唐所灭,这位名叫高季昌的人改换门庭,投靠后唐,被封南平王,又一次更名为高季兴。
为什么屡屡更改自己的名字呢?识者答曰,是为了巴结比他更有实力者。就拿最后一次更名来说吧,那完全是为了讨好其时刚刚取梁而自代的后唐庄宗皇帝。《旧五代史?世袭传》在谈到高季兴最后一次更名时说:“及后唐庄宗即位,避其庙讳改焉。”语焉不详。其实,这中间还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了,有的读者不会明白。原来,后唐庄宗的祖父名叫李国昌。李国昌,高季昌,有此“昌”容不得彼“昌”。避权势者之名讳在封建时代是比较正常的,可为了巴结一个“拳头”比自己大的人,连他已经谢世几十年的爷爷的名字都要通过避讳的方式去巴结,高季兴的马屁功夫可谓震古烁今了。
高从诲执掌南平以后,由于地少民贫,所以只能继续酷肖其父,这才有见谁对谁称臣的奇怪举措。
思及于此,刘晟一本正经地对南平国使臣说:“回去上复你们大王,我南汉不比他国,只接受叩头,没任何东西赏赐。想清楚了之后,你们再来。”把个南平使者弄得尴尬万分。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后晋王朝刺史安重荣起兵反晋,高从诲权衡利弊之后立即起兵勤王(实际上是输送一些军粮给后晋王朝的军队)。在辽队的协助之下,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平息了这次反叛。论功行赏,石敬瑭封高从诲守尚书令一职,高从诲上书固辞。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