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灵魂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时间是怎样计算的?(2/2)
    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也会令人产生对往古的遥想。唐代诗人张若虚在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岁月悠悠,是谁最早在江岸上端详着月亮呢?而这月亮,又是在何时第一次以它的清辉照耀着人类呢?

    与大自然的永恒相比,人类自身事务的存在无疑是太短暂了。不必说江水、星月了,就是一段玉砌雕栏、一条春柳堤岸,或者一座孤零零的高台,都会触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怀。这类情怀有时表现为一种幽怨的伤感,有时却会为震裂长空、悲壮激越的恸歌——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这种审美上的悲怆感正是来自于纵览千载、俯仰无凭的历史情怀。

    时间和历史的区别

    然而,面对飞逝的时间,历史学家并非仅仅沉溺在情感的体验中。他们自觉地意识到关于时间的观念可以成为把握过去的框架,从而使历史成为可以被有意义地把握的对象。这些时间框架有多种,比如,按年月排列的编年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大段的世界史(你们的世界历史教科书很可能就是采用这种划分方法),也有一些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阶段。当然,任何一种时间框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不仅仅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框架,人类对时间本身的认识也正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反映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差异。

    最早出现的把时间分段的计时装置是日晷——用一根竖立的柱子以测量日影的长短。埃及人最早利用高耸的方尖碑作日晷,后来又发明了可以携带的日晷,如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1500年)时代存留下来的旅行日晷。但是日晷有许多局限性,比如它只能用于有阳光的白天,而且很难有标准的度量单位。人们怎样才能从太阳计时中解放出来,使黑暗的那一半也成为可以度量的时间呢?

    人们想到了水,也想到了沙。它们都是一种可以流动、可以储盛的物质,可以在白天和黑夜都存在。古埃及人很快就发明了水钟。在瓶子的内侧刻着度量单位,底部开一个小洞,水慢慢滴出,瓶内水平面缓缓下降,就能计算流逝的时间。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制造水钟方面有更为精巧的技艺,后来在各地有很多人纷纷仿效他们。

    更能使历代的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深怀感慨的是以漏沙计时,如圣歌里唱到,“时间的沙粒正在下沉,天国正是黎明时分。”精确的沙漏计时器需要有高超的玻璃制造术,而且对沙粒的要求也很高。据中世纪一篇论文记载,沙漏所用的沙粒是经过磨细的黑色大理石砂粉,要把它们放在酒中煮沸9次,每次煮沸时都要把泡沫除去,最后将粉末晒干待用。沙漏比水钟更适宜于计算较短的时间。

    在13世纪末,人类发明了机械时钟,这是时间观上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从此时间被视作一个无限延伸的永恒过程。而时间观念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进化的状况,比如在中世纪的西方城镇,人们是通过教堂召唤做晨祷、弥撒和晚祷等仪式的钟声来获知时间的推移,而到了14、15世纪,许多欧洲城市市镇厅的塔楼上都装上了机械时钟,象征着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变。实际上,历史上的人类社会、文化与时间观念之间存在着异常复杂、丰富的联系,说起来就太长了,你们以后会慢慢接触到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