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包含三重含义:一是中国必须改变弱国地位,在世界上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二是中国人民必须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三是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国的强大。终其一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平原则,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进而不断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
尽管,时代用了一代人的时间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也不可能达到富裕水平,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中国在极低收入条件下,达到了相对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建成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过去的发展战略和目前的体制总的来说,创造了一个极为平等的社会。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是极低的,城市里可以说不存在极端贫困现象。革命后的头十年里,曾采取措施以大幅度降低农村地区的不平等和贫困的程度。后来的二十年,农村收入的分配可能更加不平等。(参见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根本政治制度基础,这也保证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79年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的“中国梦”,他提出“小康之家”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引者注)”,就算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中国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参见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79年12月6日),见《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7~2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小康水平”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见《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小康社会”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讲:“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1984年3月25日),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目标,既是对中国“大同”理想的一种历史继承,又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的一种时代创新,它们又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康,更重要的是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方向。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为此他还创意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即“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富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步,“共同富裕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12月30日),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由此中国就形成了两个相互区别、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1978—2001年期间以“先富论”为主题;2002年之后以“共同富裕论”为主题。2002年10月15日晚胡鞍钢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采访时,讲道:过去的二十年主要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为发展的主题,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详细分析参见胡鞍钢:《构建中国大战略:“富民强国”的宏大目标》,载《国情报告》专刊,2002年11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