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世界研究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节 精神政治的四大发明(2)
    第二节 精神政治的四大发明(2)

    罗马帝国曾经对基督教大加迫害,很可能是因为罗马皇帝们敏感到基督教在抢占人心方面的巨大威胁。德尔图良得意扬扬地描述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成功发展:“我们已经布满你们的所有地方,你们的城市、岛屿、村庄、市镇、集会、营地、部族、部队、宫殿、议会、论坛,给你们只留下你们自己的神庙”tertullian:the apology of tertullian for the christianschxxxvii。基督教传播如此成功使得罗马皇帝最后只能顺应潮流,承认基督教以便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喜欢神话的人们乐意把罗马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归于一次戏剧件,据说康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在一次决定性战役之前看到天空有十字架形状的光芒幻象,接着又梦见神显灵,告诉他以十字架标志作为征战护身符,于是他决定以十字架作为军旗的标志。在大胜后康斯坦丁便停止对基督徒的限制与逼迫,后来更公开支持基督教。基督教在罗马不单成为合法宗教,而且进一步成为罗马国教。这种戏剧化故事多半是捏造的,人们编造此类故事是为了增加政治的神秘说服力。康斯坦丁转向支持基督教固然是因为基督徒已经太多而无法控制,同时很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当时基督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精神,而帝国精神日渐老化,于是,把基督教纳入帝国精神正是给罗马帝国注入活力。精神活力实在是比人数更重要的政治因素,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未必有活力和影响力,也未必能做成什么大事,只有当人们具有活力时才成为“有效人群”。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革命的时候,那些“被唤醒的”大众变得特别重要。

    基督教对罗马构成挑战正是因为基督教在当时是一个文化革命。基督教也提出了一种“世界性”的精神要求,而又完全不同于罗马的“世界性”想象,更具威胁性的是,基督教的世界性比罗马的世界性更有力,因为基督教声称其世界性来自上帝因而神圣。在精神气质上,基督教也有一种似乎胜过罗马的吸引力,与罗马的强者观念不同,基督教是一种平等观念。平等观念胜过强者观念的一个关键之处是,平等观念的适用性更广泛,因此容易获得更多人的同意和支持。基督教还有一个长处,它斩钉截铁地(尽管是无理的)回答了人人为之困惑的生活基本问题,比如生死、灵魂、磨难、归宿等人心亟需安慰的问题。古希腊—罗马式的思维更关心公正、勇敢、智慧和快乐,这些卓越追求虽使人奋进,可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是苦多于乐,大多数人无力追求卓越,人们更需要普遍的安慰和救助。古希腊理性思维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却无法回答那些深刻的心灵困惑,在那些终极性的问题面前,理性失去了知识能力(按照康德或者维特根斯坦,那些终极问题都是落在知识界限之外的问题)。尽管基督教的回答根本不是知识和真理,而完全是文学虚构和叙事,但问题在于,在没有真理的地方,荒谬的观念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正确答案,而是有没有答案。甚至,人们似乎更愿意得到荒谬的答案,因为人生基本问题或终极问题在本质上是心理问题,在有人给出答案之前,人们就已经事先期待着能够安慰可怜心灵的美好答案,心灵的救命稻草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当然并非所有荒谬的答案都广得人心,比如虚无主义虽能得到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人们的共鸣,但远不如基督教的天堂文学那些无法兑现的美好许诺能够迎合大多数人的朴实愿望。荒谬而美好的东西虽然不是真实存在,但只要相信了,这一信念本身却是一个真实的安慰。上帝之城虽非真实世界,却是一个真实的心理世界。基督教所以震动罗马正是因为上帝之城比罗马之城更具普遍性而且更具精神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