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世界研究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1)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1)

    孔子崇周,梦想“复礼”,他把礼治理解为周政治之根本要义,相信复礼即可治乱。这一理解是创造性的,但弱化了周政治的力度。弱化了的周政治思想就是儒家。礼治只是周政治的一个侧面,周政治视角是很全面的,对政治各个方面力求平衡,并没有特别偏重礼治,比如《尚书》中《大诰》、《多士》、《多方》、《酒诰》等篇都显示周政权尤重刑政。实际上,在《尚书》和《逸周书》中看不出把礼治作为政治首要原则的倾向。孔子之“从周”实为重新理解和修改,以仁为德之主导,以礼治为政治,因此创造了儒家(儒家对礼如此偏爱可能是因为儒家源于周的礼乐之官)。孔子在给颜渊解释“为邦”时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这表明儒家文化试图重新组合多个前朝的优点,但此种理想虽美,却似乎偏离国计民生问题,周公绝不会这样避重就轻地谈论政治。孔子把礼治夸张为政治根本,这导致中国政治的伦理学转向,这一转向对后世影响虽大,但却是一条可疑的政治道路。

    周政治核心是天下体系以及德和二策。天下体系是理解所有政治问题和政治关系的思想框架,是理解所有政治实体的合作关系的世界观,是以世界利益为核心的制度。在周制度中,刑政礼乐并重(即政治、法律和文化并重),并无偏重之迹象,而贯穿于刑政礼乐之中的指导原则是德和二策。周政治是很实在的,儒家政治则不太实在,这是根本差别。比如,周“德”之义远远大于伦理学意义,而且首先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基本精神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经济上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在赏罚制度上公正无私并且尽量仁慈宽容。德策略揭示了一个政治秘密:民众的经济利益与统治者的政治利益正好重合,保证人民的经济利益就能够保证政权的政治权力,因此,德策略是民利与政权之间的最佳互动关系。至于礼乐,则是政治的文化表达,是政治的象征系统。礼以可识别的表征形式(待遇标准、礼仪程序、象征符号)去表现政治制度的实质内容。象征性表达对于政治非常重要,但毕竟是形式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因此,礼从属于政治而不能代替政治。尽管儒家声称“从周”,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政治问题的复杂性,往往忽视经济、法律和军事对于政治的实质性意义,夸大礼治的文化功效,把政治问题简化为伦理问题,却不知伦理无力解决政治问题,甚至保护不了自身。

    周公创制礼乐,但只把礼看做是政治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周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周礼?天官?大宰》。,礼只是其中一典,主要任务是建立互相尊重的仪礼,调和邦国之间、百官之间和万民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种待遇和事务的规格和程序,大概相当于《仪礼》所载内容,即礼仪制度。至于政治原则和制度,则多见于《尚书》与《周官》,《尚书》主要表达政治理想和原则,《周官》主要是统治和管理的制度设计,所以是“官”(即政治管理)。后来儒家把《周官》改称《周礼》,这表明儒家试图以礼统摄政治所有方面的意图。儒家概念的礼包括:(1)社会分配和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利益、权力、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分配和管理。大致相当于《周官》所述;(2)社会身份的识别形式,即一套符号系统,包括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可识别标志,诸如仪式、居所、服饰、车马、礼节等等,大致相当于《仪礼》所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