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假设的政治初始状态(8)
梦想只是梦想,事实不仅是事实。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肯定是理论出了问题。艾克斯罗德实验所以能够证明好人笑到最后,其中一个原因是其“杀不死”假定:每个博弈者可能失败(得分低),但不可能被消灭(杀死)。这个与真实世界不符的规定显然不能正确表达人的命运。这是现代学术司空见惯的失误:人们为了实验效率,总是把实验设计成一个容易计算但不真实的可能世界。这虽是理论允许的,但理论世界至少应该对于真实世界是一个可通达的可能世界,否则原理不能通用。艾克斯罗德实验与罗尔斯实验都存在这个困难,都改变了某些必要的存在论条件而使实验世界与真实世界不相通。采取了“杀不死”假定,生死游戏就弱化成输赢游戏,博弈不再严重,命运不再严肃。杀不死就意味着永远还有机会卷土重来,这就限制了不择手段竞争的威力,从而造成善良策略必定具有博弈优势的假象。这不是在批评道德,而是说,道德行为必须同时成为具有博弈优势的生存行为,如果道德原则在生存博弈中是没有效率的,就是非常可疑的。正如宾默尔指出的:哲学家太喜欢想象对生活问题的道德解决,但道德游戏终究必须同时是生存游戏,否则在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假如取消“杀不死”假定,把艾克斯罗德实验重新规定为:当博弈者由于选择合作而遭受n次背叛的打击(n次0分)就必须退出比赛,相当于被“杀死”,这样就比较接近真实世界了。可以推想:在这个生死博弈中还是会有一些善良合作者最后获得胜利,但也有一些合作者被吃掉。这是个危险的信息,当一些合作者发现这个问题,就会选择不出头、搭便车甚至蜕变成背叛者。坏人更容易占到便宜的信息会使好人退化,这是一个真实难题。在艾克斯罗德的实验中,博弈者之间不能交流经验,即使可以交流,博弈策略也不会因此改变(因为程序是设计好了的),好人即使总是吃亏也将坚持只做好人,这样的规定好像回避了这个困难,可是真实生活并不能回避困难。可以看出,艾克斯罗德实验虽具有一定的仿真性,但不能保证与真实世界的可通达性。即使经过我们修改的艾克斯罗德游戏升级版有了更高仿真性,也仍然与真实世界并不完全通达。相比之下还是最朴素的荀子—霍布斯结合版较为合理。
以荀子—霍布斯结合版为底本,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荀子—霍布斯的升级版。按照前面论述的实验性初始游戏有效性要求,我们的升级版将满足:(1)与真实生活的可通达性;(2)能够普遍应用于各种真实的可能生活;(3)把生活的最坏情况考虑在内。毫无疑问,理论上的初始游戏与真实世界总会有些出入(这是允许的),但可以做到与真实世界足够匹配。我们的升级版初始游戏条件大概如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