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假设的政治初始状态(7)
罗尔斯设计虽然新奇但颇多疑点。每个博弈方被假定为只有思维(mind)而没有心(heart),这种理解在单纯经济学中或许合适,但对于解释社会和生活则是严重缺陷。社会中许多根本性的冲突是心的冲突而远不仅是利益冲突,而且没有理由证明物质利益比精神价值更重要。忽视精神需要对于人和生活都是歪曲,仅仅从理性和物质利益去理解的社会太过单调,以至于无法由此辨认出任何一个实际上可能的社会,这导致罗尔斯游戏与真实生活之间缺乏可通达性。无知状态的博弈与有知状态的博弈之间有着无法过渡或无法兑换的鸿沟,因为它们已经是本质不同的世界,不能互相兑换或转换。任何真实的社会博弈都是某种程度的有知状态,人们必须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保护的、有什么值得争夺的以及是否有条件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这个游戏是无意义的。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游戏是什么样的游戏就盲目同意加入这个游戏。这就像说,有人提出大家都去做某事,但必须大家都同意之后再告诉大家要做的是什么事,这无疑是危险的,出于风险规避原则,大家有理由拒绝。当然,罗尔斯需要一个充分公平的博弈环境去考察公正制度的构成,这一点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作为对公正的一种理论检验,并非无用。不过,无知之幕这一公平环境排除了生活的最坏可能性(霍布斯的丛林战争),这一点大大削弱了罗尔斯初始状态的解释能力,因此,罗尔斯假设不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假设,而只是一个特殊有效的假设。罗尔斯对霍布斯思路的背叛看起来不是非常成功。
艾克斯罗德1980年进行了一个关于合作如何可能的计算机实验raxelord:effective choice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4:3251980,其中给出了一个仿真性颇高的初始状态,它不需要诸如“无知之幕”之类在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不正常条件去促成不可信的合作,这一点使艾克斯罗德的初始状态明显优于罗尔斯。艾克斯罗德的博弈环境大概是这样的:(1)博弈者是多样的:理性或不理性,谨慎或投机,善良或邪恶,一切动机和心态都是可能的,就是说,博弈者是“人性人”而不是“经济人”;(2)博弈回合足够多;(3)参赛的博弈者也足够多;(4)博弈几乎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设计最阴险的策略。这一仿真性条件使艾克斯罗德实验具有明显吸引力。当然,这一博弈仍然并不足够真实,比如,博弈各方被假定为能力相等,而且不可能消灭对手而只能在得分上胜过对手。这个缺点暗含了严重破绽。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