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兵台儿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历史背景(10)
    第一章 历史背景(10)

    “战局不扩大方针”没有提出日军在攻占南京、太原后的积极作战目标,它不仅与日军侵华战场的现状相脱节,更与日军上下初胜之后的亢奋情绪不合拍,因而遭到了日军上下的强烈反对。侵华日军自占领南京、太原后,气焰万丈,不可一世,滋长了严重的轻敌思想。南北日军的骄兵悍将都以为中国中央主力军已被打垮,余下的非嫡系武装,不过是一些不堪一击的杂牌军而已,收拾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扬言:“中国的军队,经过了山西会战、南京会战之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任何地区,只要有一个联队的兵力,就可以完成扫荡的任务。今后中队无力作战,只要扫荡扫荡就可以了事了。”①打通津浦线作战,在他们看来只是一次轻松的“旅次行军”行动。对于2月16日御前会议决定的暂“不扩大方针”他们都表示异议。寺内寿一直言不讳地说:“对大本营之指示,当然不能反对,但本人有意见,徐州非打不可。”②华中方面军要求立即实施打通津浦线作战;华北方面军更是“执拗而积极地”一再向大本营申述发动津浦线作战、占领徐州,使华北、华中连接起来的重要性,要求授权在山东南部扩大作战。在尚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华北方面军决定主动行动,于2月中旬,命令其第十、第五师团在鲁南进行“反击作战”。3月上旬,第二军一面积极准备南进,一面通过方面军再次向大本营申请准予“追剿眼前之敌”,并称“决非深入南进作战”。③

    在日军大本营内部,对“不扩大方针”的批评也日益尖锐。陆相杉山、陆军次官梅津都批评参谋本部“过于顾虑苏联,对中国战线采消极政策”;指责“参谋本部之态度,颇为软弱,与事变当初完全相反”。④在陆军省和前线指挥官的巨大压力下,日本军部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满足“激进派”的要求。3月1日,将参谋本部稳重派的作战课长河边他调,而由积极主张扩大侵华战争的稻田接任。这标志着日军大本营“不扩大方针”转变的开始。稻田上任后立即着手策划发动徐州、汉口、广州作战,“以期击灭中之主力,占领抗战根据地,消灭中国抗战意念”。日军大本营迅速批准了第二军“南进”之申请,准其实施津浦线“扫荡作战”。“这样一来,中央的不扩大方针,崩开了一角”。①排除了“战局不扩大方针”的人为限制,早已跃跃欲试的侵华日军,立即行动起来,去实现他们期待已久的目标:打通津浦线,攻占徐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