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背景(9)
其次,经过五个多月的战争,日军大本营终于认识到“速决速战”的战略已告失败,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希望已成泡影,不得不准备长期持久的侵华战争,并为之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充备军和战争动员。1938年2月,日军参谋本部提出,要“急速进行划时期的充实军备”,到1940年要增加常设师团25个,临时师团10个,特设师团14个,总共增加49个新师团。①3月24日,日本议会通过制定《国家总动员法》,并通过总额超过80亿日元的巨额财政预算。其中临时军费达48亿日元。②日军大本营还调整了华中日军的战斗序列。2月14日,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建立新的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任命畑俊六为派遣军司令,下属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三、第十八和第一百零一共六个基干师团。③显而易见,日本采取上述措施都是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作准备。
再次,在攻占南京、太原后,日军大本营内部的“不扩大”主张又有所抬头。关于对华作战问题,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之间,长期存在着所谓“激进论”与“稳重论”的分歧。“稳重论”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与第二课(作战课)课长河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苏联是日军的主要假想敌,准备对苏战争是日军的主要任务,不能因侵华战争而影响这一战略目标。因此,他们希望限制侵华战争的规模,不使之扩大,迅速解决中国事变,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这两派在主张日本扩张侵略上并无二致,只是在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上海作战时,日军统帅部曾寄希望于:在对国民政府以“集中兵力重点给予大的打击”后,“使中国丧失战斗意志”,“以迅速结束战局而不至限于持久战争”,企图“速战速决”①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陷于长期侵华战争的趋势愈益明显,日军统帅部内关于对华作战方针的分歧亦随之扩大了。参谋本部认为日军主力陷于中国战场,造成东北日军兵力空虚,仅“以五个师团为基干的关东军,与约四倍的优势的苏俄军相对峙”,因此“特别热望早日解决对华战争,将中国派遣部队转用于北方”。②“战局不扩大方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再次抬头,并暂时占了上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