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元明(21)
    元明(21)

    (取材自《明史·宦官·李广》)

    63.仁人之言其利溥

    弘治十五年,明孝宗将两广总督刘大夏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多次辞谢,明孝宗不同意,刘大夏只得上任。

    一天上朝,明孝宗问刘大夏道:“我向来是重用你的,你为什么还要几次推辞当兵部尚书呢?”刘大夏答道:“臣年纪老了,且又有病,现在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不测,兵部的责任很大,自己觉得能力有限,所以只能推辞了。”明孝宗听了刘大夏的话,就不再问下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明孝宗又把刘大夏召到便殿,问道:“你上次说,天下民穷财尽。祖宗以来,国家征赋数额都是有规定的,并不很重,怎么现在竟会弄到民穷财尽了呢?”刘大夏答道:“国家征赋的数额当然都是有规定的,但还有规定以外的征赋,这就是个无底洞了。单说广西每年征铎木,广东每年取香药,花费都以万计,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

    明孝宗又问军队的情况怎样?刘大夏道:“恐怕比老百姓还要穷。”明孝宗不理解地问道:“军队驻扎时有月粮,调动出外有行粮,怎么也会穷呢?”刘大夏答道:“江南的部队经常有调动,江北的部队经常要操练,军队一动就要费钱,这笔费用都算在月粮、行粮里,还有其他的开支呢。再说,所谓月粮、行粮,有一半都被带兵的官员扣克掉了,普通士兵还怎么不穷呢?”

    明孝宗叹息道:“我登位这么久了,还不知道天下的军民困苦到这样的地步,何以称人主!要是有人早告诉我,早就可以一一议革了。”当即让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从而一一改正。

    不久,大同淇国公谋反,明孝宗听信中官苗逵的建议,将亲自出征,内阁刘健等力持不可。明孝宗很犹豫,召问刘大夏道:“你在两广时,知道苗逵延绥捣巢的功劳吗?”刘大夏答道:“臣听说,俘获了妇女儿童数十个,赖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然,未可知也。”明孝宗听了刘大夏的回答,默然良久,又问道:“太宗经常出塞,今天又为什么不可以出塞?”刘大夏慢慢地说道:“陛下的神武固然不在太宗之后,不过将领士马却远比不上当初。且洪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兵士去走沙漠,不是容易的事。上策述是以静观变。”明孝宗想想刘大夏的话,觉得有道理,果然没有出师。朝廷上下十分喜悦。

    明孝宗曾问刘大夏道;“天下何时可以太平?”刘大夏答道:“求治不要太性急,只要在用人行政时多与大臣商议,久之,天下自然就会太平。”这时,刘大夏便趁热打铁,把四方镇守太监的弊病向明孝宗提出。明孝宗问具体情况,刘大夏道:“臣在两广见诸文武大臣的供俸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镇守太监多,其烦费可想而知。”明孝宗道:“中官镇守是祖宗上传下来的制度,一时难以革掉。不过,今后选用镇守中官,应廉洁像邓原、麦秀这样的人方可用,否则宁可缺额也不能乱派了。”

    过了一会,明孝宗又问刘大夏道:“我要诸司言弊政,各司都很详尽,但都不及御马监、光禄寺,这是什么道理,难道是这两个部门弊政最多么?”光禄寺是专门供奉内府的一个机构,本来都有规定的费用数额。但自从成化年间以来,内府人员大大增加,费用渐渐不足,光禄寺只得在京城增加税收,所以非常苦。刘大夏便对明孝宗道:“光禄寺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又损害了陛下爱物之仁的名声。”

    明孝宗听了刘大夏的话,就下令兵部侍郎会同给事御史清理裁革。光禄卿艾璞高兴地说:“刘大夏的话,每年可省掉光禄寺金钱八十余万两。古人说:‘仁人之言其利溥’,实在有道理。”当然,内府中官们对刘大夏却恨得直咬牙。

    (取材自《明史·刘大夏》、《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64.太监是站着的“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