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13)
明太祖这才感到有必要制定一个表彰孝子的法令,于是便让礼部研究制定。后来礼部议论这个法令时有这样的话:“使父母无依,宗祀永绝,反为不孝之大。”
封建社会中,皇帝说的话,是凌驾于法之上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臣下们再怎么努力,也是难以把这条裂缝完好地弥补起来的。
(取材自《明史·孝义一》)
42.削夺诸藩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得病死了。明太祖朱元璋很伤心,他很喜欢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想立朱棣为皇太子。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明太祖说:“陛下要慎重,按礼法规定,皇太子死,该由皇太孙继承,若是改立燕王为皇太子,那么秦王、晋王会怎么想?此事还是慎重为好。”明太祖听了刘三吾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将改立皇太子的念头搁下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1398-1402)。
建文帝生来聪明,好读书,是个典型的书生。还在当皇太孙的时候,他曾坐在东角门对他的伴读黄子澄说:“现在诸王都拥有重兵,多横行不法,怎样对付他们呢?”黄子澄回答说:“诸王仅有的一点兵,只够保护他们的安全而已。诸王若想谋反,只要六师前去,谁也挡不住的。汉朝时,诸王七国也很强,不是大军一到,一个个都灭掉了吗?况且这里还有个顺与逆的问题。谋反就是逆,而逆是一定要垮台的。”
建文帝登位后,提拔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有一天,建文帝对黄子澄说:“先生还记得在东角门的谈话吗?”黄子澄顿首道:“臣不敢忘。”黄子澄明白建文帝是要他拿出一个削藩的方案来。于是他便去找齐泰商量。齐泰的意见很明确:先把燕王干掉。黄子澄道:“这不妥当。燕王本来势力最大,且又有准备,一下子难以成功。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先帝在时就经常听说有不守法的事,此次削藩就师出有名了。再说,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兄弟,削了周王,就等于先斩了燕王的手足。”
两人议定后,第二日便向建文帝献上了削藩的计谋。
当时,正有人举报周王朱楠在藩国不守法,于是建文帝便下令李景隆带着大兵前去,将周王朱稀抓来,削了王籍。这年四月,又有人举报岷王朱搬不守法,建文帝又将岷王废为庶人。不久,又以湘王朱柏伪造钞及擅杀人的罪名也削了王籍。齐王朱榑、代王朱桂都被建文帝陆续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还而死。
当周王朱啸被逮到京师时,建文帝还特意派人到燕王朱棣那里去听朱棣对此事的看法。燕王明白建文帝是要将诸王全部铲除,为了保存自身,便佯装疯癫,披散头发,在市集上夺人酒食,口中不断地说着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有时还睡在土堆上,整天不醒。六月里的天,朝廷派人去探望燕王,只见燕王穿着很厚的衣服,围在火炉旁,还连声道:“太冷,太冷。”在宫中,燕王走路还用起了拐杖。朝廷派去的人见燕王如此,便回报建文帝,说燕王真病得不轻。
建文帝削平了周、岷、代、齐、湘诸王后,又见燕王病了,便想将削藩的事暂时搁下来。但黄子澄和齐泰却对建文帝道:“削藩的事怎么可以停下来呢?陛下最担心的是燕王,现在应该趁他生病时一并端了才是!”建文帝犹豫道:“我登位不久,连黜诸王,若是再去削燕,怎么向天下百姓解释呢?”黄子澄道:“先下手才能制人,否则要被人制的。”建文帝摇头道:“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然他病了,恐怕要制他还很难成功呢!”于是,削燕的事就被暂时搁起了。
后来,燕王起兵,夺了建文帝的皇位,这就是明成祖。
(取材自《明史·黄子澄》、《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
43.燕王起兵
燕王朱棣(即明成祖,1402-1424)佯狂称病后,燕王的三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朱高議均在京师。燕王为了乞请建文帝让自己三个儿子回燕,便称自己的病很重,快病死了。左侍郎齐泰认为不宜放归,留做人质可以钳制燕王。翰林学士黄子澄却以为:“不如放他们回去,这样燕王以为朝廷不疑他,乃可以找时机袭而取之。”于是便把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烯三人放回燕国。燕王见三个儿子回来,大喜道:“我父子得以相聚,天赞我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