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29)
次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对群臣说:“辽国以鑌铁(精炼之铁)为号,取其坚硬。鑌铁虽然坚硬,终究会变坏,只有金才能不变不坏。金子色白,完颜部也一直以白为尊。”于是将国号定为大金。完颜阿骨打便成为金太祖。
建国后,金太祖亲自带兵攻下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自此以后,节节胜利,一直到消灭辽国为止。此后,黄龙府就成为金国根据地的代名词。所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其意为消灭金国。所谓“直抵黄龙”或“直捣黄龙”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取材自《金史·本纪·太祖》、《宋史·岳飞传》)
60.金熙宗谈《贞观政要》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后改名完颜晟,1123——1135),是金太祖的同母弟。金太祖死后,金太宗即帝位,继承金太祖的事业,彻底消灭辽国,又进一步大败宋兵,活捉了徽宗和钦宗两帝,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尽收入版图。(宋国此后改称南宋。)
天会八年,金太宗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按照礼法立嫡子的要求,立金太祖嫡孙完颜亶(原名完颜合刺),也就是金太宗的侄孙为太子。天会十三年,金太宗死后,完颜亶即帝位,是为金熙宗(1135——1149),改年号为天眷。
金熙宗好读书。天眷二年,他读了《贞观政要》以后,对侍臣们说:“朕每次阅读《贞观政要》,总觉得其君臣议论,大可作为一种规范来学。”翰林学士韩昉对答说:“首先是因为唐太宗能和颜悦色地听取臣下意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也能竭忠尽诚。这本书虽然简略,但所述的内容足可为后世效法。”《贞观政要》是记述唐太宗君臣讨论国家政事的一本书。唐太宗和大臣们讨论和管理国家的言行,当时由史臣们记下,称为《太宗实录》,后来,在唐明皇时候,史臣吴兢,根据《太宗实录》删繁就简,编成《贞观政要》。这本书一直是一些有为的皇帝们的必读书。金太宗读《贞观政要》说明,女真族自进军中原以后,为了统治汉人,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汉民族的高度文化,从而处在与汉民族自然融合的过程中。
金熙宗又问韩昉说:“唐太宗当然是一代贤君,唐明皇怎样?”韩昉说:“唐朝自太宗以来,只有明皇、宪宗较好。明皇是所谓有始而无终。明皇最初通过艰难危险而得的帝位,重用姚崇、宋璟,惟正是行,所以能形成开元之治。末年则怠惰了,委政于李林甫这样的小人,于是造成了天宝之乱。如果能慎终如始,也是不难追上贞观之治的。”金熙宗对韩昉的话大为赞赏。
皇统元年(金熙宗即位后的第四年),金熙宗又亲自去祭奠孔子庙,并且拜了孔子像。祭奠后,对侍臣们说:“朕幼年游侠,不知立志读书,岁月蹉跎,深以为悔。孔子虽然没有宦位,但其道可尊,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于是,继续读《尚书》、《论语》、《五代史》和《辽史》等书,甚至连夜里都读书不辍。
皇统八年十一月,左丞相宗贤、左丞禀等大臣向金熙宗提出,州郡长官应该一律用本国(女真族)人。金熙宗说:“四海之内,都是朕的臣子,如果分别相待,岂得一心。古谚有云:‘疑人勿使,使人勿疑。’从今以后,本国人及诸色人(他族人),都要量才通用。”这显然是读史以后,受了唐太宗广泛任用少数民族官吏史事的影响。
金太宗和金熙宗,从改名字这样的小事,一直到读史这样的大事,都可以看出其接受汉文化的倾向。汉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这种高度文化,集中表现在经、史两部分书籍中。中国历史上,凡是少数民族掌握了全国的或是部分地区的政权后,必然表现出强烈吸收汉文化从而与汉民族逐步融合的倾向来,这种在语言、文字、思想上的融合,比那些表面上的团结和谐要内在和深刻的多。不管是魏、晋、南北朝的割据时期,还是金、元、清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这种融合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中。而儒学和史藉尽管有其负面,但在促进各民族的融合的作用上,却是无论作什么样的高度估价都不过分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