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重用外戚惹出的麻烦
宋仁宗宠幸张贵妃,爱屋及乌,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已死,而伯父张尧佐健在,于是想到要提拔张尧佐。不料,这一来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张尧佐的得官本来与张贵妃无关,早在张贵妃没有得宠之前,张尧佐就已经由正途的进士出身为官,曾经当过县官和知府。而且声名很好,能够晓喻百姓,划定田亩疆界,减少诉讼;还能平反冤案。问题是,宋仁宗因为他是外戚的关系,将他提拔得快了些。谏官余靖立即就上书提出:“提拔张尧佐不宜太快。过去陛下因为宠幸杨美人和尚美人,而致废郭皇后,这个教训应该吸取。”这些话,应该说是讲得相当尖锐的,但是宋仁宗没有能听进去,还是连连提升张尧佐,到皇祐二年,把他一直升到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拜三司使。侍御史何郯上书说:“三司使张尧佐,虽然是由进士登第,历来为官也无过错,但是突然升用,一般人都认为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只不过是身为外戚的缘故。外间议论,认为陛下将要委以两府(宰相及其副职参知政事主管行政;枢密使及其副职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宋代称之为两府)重任。如果真有此任命,谏官必然会以外戚不宜担任两府重任的理由,以死力争。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就会两难,罢去尧佐的任命则伤圣恩,不听谏官劝言则害君德。害德则陛下受损,伤恩则近戚生怨。不如给予尧佐以富贵而不授以实权职务,大家不为难。”这封上书虽然使宋仁宗有所顾虑,但重用张尧佐之心还是不死。
当时,还有传言说,宦官王守忠想当节度使,宋仁宗也已经同意,快要下诏宣布了。侍御史彭思永听到消息后,打算和同僚一起向宋仁宗提出,不宜重用宦官外戚。有人说:“这只是传闻,不足为据,要到诏书正式下达才能提出反对。”彭思永说:“宁可先提而得罪,诏书一出,就难以挽回了。”于是单独上书宋仁宗说:“听说陛下打算提拔张尧佐、王守忠;外成秉政,宦官用事,皆非社稷之福。”宋仁宗看到上书后,大为震怒,降诏查问彭思永:“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谏官吴奎闻讯后,向宋仁宗提出:“御史从来允许风闻,所说的事情如不合事实,朝廷也应该含容;如果认为不能含容,可加之以罪,但不宜穷究消息来源。一旦穷究,以后有事谁还敢告诉御史,这岂不是陛下自蔽耳目!”中丞郭劝也提出,不应加罪提意见的御史。宋仁宗想通了,这才息怒,不再追究。于是罢去彭思永侍御史的职位,改任湖北转运使。而张尧佐以及王守忠也因此而不能升任参知政事和节度使了。
但是,宋仁宗提拔张尧佐的心仍旧不死。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先下诏说:“后妃之家,不能任两府职位。”然后将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一下子提拔为宣徽南院使(仅次于宰相、枢密使两府的重要官职)、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过了几天,又给他加了一个官职:群牧制置使。这样,张尧佐就身兼四使。宋时的“使”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部、省级干部。另外,宋仁宗还赐张尧佐的两个儿子张希甫、张及甫为进士出身。这一来,又引起了谏官们的强烈反对。谏官包拯、张择行、唐介等人上书说:“陛下即位三十年,未尝有失德之事。而近五六年间,破格提升张尧佐,群臣都议论纷纷。其实,过错不在陛下,而在近臣、女谒及执政大臣。女谒近臣,经常窥探陛下的意图,知道陛下没有立太子而有所宠爱,无不暗自有所趋向加以巴结。执政大臣(指宰相)不思用大义来规劝陛下,而是谄谀顺从,以求保住高官,唯恐提拔张尧佐不力而不能使陛下满意,这就使得陛下越来越溺爱后宫。宰相近臣的这些做法难道是真正爱护君王吗?伏望陛下从大义出发,追还对张尧佐的破格提升的官职。必不得已,在宣徽使、节度使两个官职中,给他一个就可以了,群牧制置使也应罢去,让他在外郡任职,这才是真正保护外戚,使他们安全的做法!”
和张尧佐同一天从尚书左丞提升为御史中丞的王举正,上殿向宋仁宗告谢时,又同时上书,力言不应提升张尧佐,书中说:“张尧佐不过是一个庸人,只因为是贵妃家属,一下子同时任以四使,又赐他二予以科名,在朝诸臣,无论贤愚,众口一词,莫不嗟叹惊骇!过去汉元帝时,冯野王是冯昭仪妃子的兄弟,大臣们都因为他有贤能而推荐他,但是汉元帝说:‘如果朕重用野王,后代必定认为朕私于后宫亲戚。’本朝太宗皇帝孙妃之父,也只授以一般无权的散官。这实际上是保全外戚,不使他们因为非份的隆盛而倒台。伏望陛下远鉴前古美事,近守太宗圣上范例,收回对张尧佐的任命,给他一郡之职,以息中外之议。”奏上以后,宋仁宗置之不理。王举正于是在上朝时要求百官慢些退朝,再次面谏宋仁宗。与此同时,殿中侍御史张择行、唐介以及谏官包拯、陈旭、吴奎等也面谏宋仁宗,并且当场指责宰相文彦博不该同意宋仁宗对外戚张尧佐的任命。宋仁宗听了这些谏言后,很不高兴,命宦官宣旨要百官退朝。
过了几天,宋仁宗下诏说:“近来台(指御史)谏官累次提出要求罢去张尧佐三司使职务,又说他是后宫亲戚,不可用为执政官,如果授与他以其他比较高的官职,比较妥当,朕这才授他以宣徽使,并且同时下诏:‘后妃之家,不能任两府职位。’如今台谏官再三上疏,说的话自相反复,同时在进对之时,又失于喧哗,按律应当罢黜,朝廷特示含容,不予追究。应由中书对这些举措失当的臣子加以戒厉(一种处分,包括警诫、诰难等内容),自今以后,台谏如果要相率上殿,须事前报告中书预先请示。”这时,宋仁宗怒气未息,大臣都不敢讲话,枢密副使梁适说:“台谏官的责任,就是谏劝皇上,即使讲话过头一些,仍望陛下体谅。陛下宠张尧佐太厚,恐怕不是保全他的方法。”张尧佐也上书,要求辞去宜徽使、景灵官使。于是宋仁宗下诏学士院,同意张尧佐的要求,免掉他的宣徽使、景灵宫使,也不再坚持要中书省对御史、谏官等加以戒厉。随后,左正言贾黯也上书说:“谏官、御史,不参预时政,所说的话,自然不免有传闻,一有失言,就加以戒厉,加之以诘难沮辱,这不是广开言路之道。请陛下仿照唐太宗用王珪、魏征的旧事,凡执政大臣上殿奏事,须一名台谏随入。”又说:“陛下曾下诏,凡台谏共同上殿奏事,都要事先禀告中书等待陛下旨意。本来,能够进见陛下直谏的人,只有谏官和御史。如果照此诏书办理,陛下就不能知道外事和意见了。请仍按原来的做法为便。”宋仁宗余怒未息,也置之不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