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宋辽金(13)
    宋辽金(13)

    皇祐三年八月,宋仁宗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兼河阳三城节度使(今河南孟县一带,为当时洛阳外围重镇),御史中丞王举正立即再次上书,认为授官不当,有累圣德。宋仁宗置之不理。王举正又一次上书说:“陛下滥赏张尧佐,如果陛下认为臣的意见是对的,请陛下收回成命,罢免张尧佐。如果陛下认为臣的意见不对,请即刻免臣官职。”宋仁宗仍旧置之不理。谏官包拯、陈旭、吴奎等又相继上书说:“陛下又授尧佐以重任,物议沸腾,请陛下检阅臣等多次上书,必望按臣等所提的意见办。”宋仁宗见众怒难犯,不得不下诏书说:“此后张尧佐另有任命,可将此扎子(指谏书)呈交执政(宰相)一阅。”

    关于宋代御史、谏官谏劝宋仁宗重用外戚张尧佐之事,还有一些连锁反应,待下一个故事叙说。这里可以使我们一睹宋代封建文官制度的某些真实历史面目。宋代自宋太宗认真读史以后,确实建立了一套比唐代还要完善一些的封建文官制度,对封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有效的制约。这是一例。

    (取材自《宋史·本纪·仁宗》、《宋史·后妃上》、《束史·外戚·张尧佐》、《宋史·余靖》、《宋史·何郯》、《宋史·彭思永》《宋史·吴奎》、《宋史·包拯》、《宋史·王化基》、《宋史·梁适》、《宋史·贾黯》、《续资洽通鉴·宋纪五十一、五十二·仁宗皇祐二年、三年》)

    26.唐介弹劾宰相文彦博

    张尧佐再任宣徽使、通判河阳后,御史台多数御史认为,这是外郡官职,不同于朝官,可以不必再提意见了。殿中侍御史唐介却认为,通判河阳不过是个名目,事实上就是再授与张尧佐宣徽使官职。而宣徽使这样仅次于两府的要职,不宜给与外戚。于是在皇祐三年冬十月,单独求见宋仁宗,再次反对。宋仁宗对唐介说:“任命最初是由中书省提出的,并不是由朕下诏的。”唐介再提出:“宰相文彦博对此应负责任,应该责怪文彦博。”宋仁宗不许,唐介下殿后,又提出,御史台全部御史要上殿见宋仁宗,宋仁宗还是不同意。唐介再次上书提出,既然皇上不同意他的谏言,则请贬去他的御史官职。宋仁宗也置之不理。

    唐介于是再次求见宋仁宗,上书弹劾宰相文彦博说:“文彦博在益州为官时,曾经制作间金奇锦,通过宦官送给张贵妃,由此才得升任宰相。前些时日授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臣多次论奏,蒙陛下面谕,是中书提出授此官的,方知并非出于陛下本意。这是文彦博奸谋迎合,重用张尧佐,暗中巴结张贵妃。内为自己谋身之计,外陷陛下以私于后官之名。”又说:“彦博曾请求到外郡任职,谏官吴奎与文彦博相互勾结,说彦博有才,是国家的倚赖,不可离开朝廷。臣见文彦博独揽大权,凡所任命的官职,都不是出自公议。恩赏所达,皆有私心。三司、开封府、谏官、法寺(司法)、两制(学士、起草诏书)、三馆、诸司要职,大都出其门下,更相援引,借助声势,欲威福都出于己,使人不敢议其恶。乞陛下罢斥彦博,而以宫弼代彦博为相。臣与宫弼素味平生,并无私心。”此奏送上以后,宋仁宗只看了一部分内容,就发火了,把奏书还给唐介,不肯看完,并且说:“如此议论宰相,太过分了。朕要贬你的官,谪去外地。”唐介取回奏书,当场慢慢读完,然后说:“臣忠义激愤所至,才有此奏。纵然置臣于沸水油锅,也义无反顾,何况贬官远谪。”

    宋仁宗几乎到了无可奈何的程度,只得当场召集两府大臣,把唐介的奏书给他们看,然后说:“唐介谈任何事,说错了朕都可以包容。现在竟说宰相文彦博是靠巴结张贵妃才得提拔的,这是什么话!他还要主张用宫弼为相,难道朕进用宰相,也应该由御史干预吗?”文彦博作为两府的主要成员,自然也在场,于是唐介当场责问文彦博说:“我上奏中所提到你的问题,你究竟有没有,如有,就不应该隐瞒!”文彦蹲不说话,只是拜谢不已。宋仁宗更加对唐介恼火,简直到了不好下台的程度。枢密副使梁适于是叱唐介下殿。接着,宋仁宗便命御史台弹劾唐介。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再拜说:“御史乃是专门监察大臣、谏劝陛下的官职,唐介是履行御史职责,乞陛下不要加罪。”宋仁宗不许,立即下诏值班学士当场起草诏书切责唐介。

    这时,宋仁宗正处于火头上,群臣都不敢讲话。知制诰蔡襄于是进言宋仁宗说:“唐介诚然是狂愚,但出于忠心。况且陛下能容受狂直之言,是帝王的盛德。”宋仁宗怒气仍未消除,下诏贬唐介为春州别驾(春州在今广东、广西边境地区五岭一带,《宋史·地理志》说,“春、梅诸州,炎疠颇甚,许士人领任。”就是说当时这一带是个连州官都可以不到职,只是兼任一下的瘴疠之地。别驾是州官的佐吏,近于副职)。蔡襄再次上书,认为春州瘴疠太重,不可贬谪谏官于此等必死之地。御史中丞王举正也上书说,对唐介贬谪太重。这时,宋仁宗有些懊悔了,于是下诏告谕百官,改贬唐介为英州别驾(英州在今广东省北部英德县一带,无瘴疠),同时将唐介奏书取回。

    宋仁宗又下令派宦官护送唐介赴英州,并且交待,要一路保护唐介,决不能让唐介死在路上。知制诰胡宿上书说:“唐介改贬英州,听说还专门派宦官押送到贬地。臣追寻过去台谏官贬黜的事例,从未有派宦官押送的事。天下事有不可预测之处,一旦唐介因霜露之病死在路上,四海广远,不可家至户晓,将会使朝廷负谤于天下。就算唐介安全到达贬地,派宦官押送也不能成为制度,伏望追还宦官,以全朝体。”殿中侍御史梁蒨也说:“陛下爱护唐介,所以遣宦官护送。如果不幸唐介因病而死,天下后世岂能不怀疑陛下是遣人杀害唐介吗?”宋仁宗说:“朕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立即下诏追还宦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