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王旦临死时对他儿子说:“我一生无他过,唯有不谏天书一事,过错太大,无法赎罪。”古人说:“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旦在宋朝也算得是一个人品极佳,处事有方的名相,临终前的忏悔言论,真是值得人们深思。
(取材自《宋史·本纪·真宗》、《朱史·礼志·封禅》、《宋史·王旦》、《宋史·王钦若》、《宋史·丁谓》、《宋史·儒林·孙奭》、《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七·大中祥符元年》、《宋史纪事本末·天书封祀》)
23.宋仁宗的生母与养母
宋仁宗赵祯(1022-1063),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他的生母并不是宋真宗的刘皇后,而是刘皇后的一个姓李的侍女,侍寝宋真宗怀孕后生下赵祯。赵祯一生下来,刘皇后就取为己子,命一个和自己关系十分密切的妃子杨淑妃照顾、抚养他。这一来,赵祯的身份变了,成了皇后的嫡子。而他的生母李姓侍女,后来虽然也提升为昭仪(宫中地位较低的妃子的一种称呼),但却完全不参与抚养赵祯的事。李昭仪原是侍女出身,她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得到皇后的照顾,知道这种安排对她亲生儿子好处极大,所以也就安然处之,绝口不提自己是赵祯生母的事。宫中上上下下以及大臣们虽然都知道此事,但谁也不敢对赵祯讲,所以赵祯也只知道自己就是刘皇后的亲生儿子。
宋真宗死后,赵祯作为刘皇后所生的嫡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是为宋仁宗,刘皇后成为皇太后。因为赵祯那时才十三岁,所以皇太后垂帘听政。皇太后始终以宋仁宗的生母自居,并且不准左右提及宋仁宗的真正生母之事。所以宋仁宗也始终不知道自己生母另有其人。
宋仁宗明遭二年,李昭仪病危,皇太后提升李昭仪为李宸妃。李宸妃不久便死了,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到死,李宸妃仍然无法公开自己的宋仁宗生母身份,当时已经二十三岁的宋仁宗,也仍然蒙在鼓里。
李宸妃死后,皇太后打算以普通宫人的礼仪葬她,尚未办丧事前,宰相吕夷简向皇太后和宋仁宗奏事,便问太后说:“听说宫中新死了一位宫嫔。”皇太后不高兴地说:“宰相难道还要管我皇宫中的事吗?”于是带着宋仁宗一起退朝。过了一会儿,皇太后单独出来,接见吕夷简说:“相公(古代尊称宰相为相公)打算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从容对皇太后说:“陛下如果不考虑刘氏(指皇太后的宗族)一族的安危,臣不敢讲话;陛下如果想到刘氏安危,李宸妃的葬礼应该从厚。”皇太后一下子懂了:将来宋仁宗总有一天会了解自己亲生母亲是谁的。于是说:“她的身份不过是宸妃,怎么办呢?”吕夷简提出,李宸妃的丧事应该用一品礼,治丧于皇仪殿,殡于洪福院。吕夷简还专门交代主管皇宫事务的入内都知罗崇勋说:“宸妃应当以皇后服饰收殓,棺中应充满水银。”因为皇太后都已经想通了,所以罗崇勋都照吕夷简的吩咐办了。接着,皇太后下诏,凿开宫墙为李宸妃出丧。吕夷简要见太后,太后派罗崇勋问吕夷简还想讲什么,吕夷简说:“凿墙不合礼,宸妃的棺木应该从西华门出宫。”皇太后认为这样治丧规格太高,要罗崇勋告诉吕夷简,不同意他的建议,吕夷筒说:“臣是宰相,理当廷争。太后不答应,臣不回家。”罗崇勋往返了三次,太后始终不同意用皇后规格出丧。吕夷简最后很严肃地对罗崇勋说:“宸妃生了当今皇上,如果治丧不合礼仪,将来总有一天有关人员要承担罪责,那时候可不要怪我吕夷筒没有事前说过。”罗崇勋是主办李宸妃丧事的人,听了不免心里发慌,赶快再驰告太后,太后这才同意从西华门出丧,大办丧事,并停止上朝三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