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33)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嗣业等七个节度使率军二十万攻打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又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泽路节度使王思礼率所部支援,称九节度使联兵。这次进攻,唐军处于优势,但唐肃宗怕兵权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对自己不利,所以,在九个节度使中,不肯任命一个统帅指挥全军,只任亲信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相当于监军)。不懂军事的鱼朝恩成了不是元帅的元帅,他虽然没有指挥的权力,但节度使的军事行动却要经他点头才行,这就严重地牵制了将领们的行动,步调很难一致。
九个节度使包围相州时,安庆绪已占有七郡六十余城,兵将七万,郭子仪等军出动后,郭子仪先在获嘉县大破叛将安太清军,安太清走保卫州。安庆绪率领相州的全部兵马七万人,分左中右三军与郭子仪等军队决战,中了郭子仪军的埋伏,死伤三万多人,安庆绪败入相州城中,固守不出,并派使者向史思明求救。
这时史思明已攻下唐军手中的魏州,于乾元二年正月自称大圣燕王。安庆绪的使者到达魏州、史思明尚未从魏州出发时,李光弼提出由他率领朔方军去攻打魏州,史思明是他手下败将,一定不敢轻易迎战。这时可集中全军歼灭相州的安庆绪,圄过头来再歼灭史思明。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鱼朝恩却不同意,于是节度使们只好将相州紧紧围困。相州城中的粮食吃光了,一只老鼠值四千钱。叛军已无斗志,唐军九个节度使因为没有统帅,谁也无权发出总攻的命令,只有等史思明前来决战。这年二月间,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到达相州。三月,官军六十万(实为三十万左右)陈列在安阳河北岸,史思明自带精兵五万列阵对仗。李光弼等将领带兵和史思明交战,开始旗鼓相当,各有杀伤。这时郭子仪带领朔方军从史思明军背后杀来,忽然一阵狂风大作,风沙满天,霎时昏天黑地,咫尺间不见东西南北。双方大乱、各自奔跑,官军往南,叛军往北,各个节度使乘机跑回本镇,官军沿路抢劫,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两支部队没有乱,他们整顿好队伍,退回太行山以东去了。
史思明进入相州后,杀死安庆绪,改称大燕皇帝。不久,他攻陷汴州(河南开封),西进占领郑州、洛阳,叛军的势力又得到广大,于是叛乱又延长四年。从天宝十四年起,至广德元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败逃缢死,其河北大将张忠义、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接受唐朝所封官爵为止,前后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才算是结束了。
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小算盘不少,实际上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给百姓增加了痛苦,所以历来有见识的史家,对唐肃宗的评价都不很高。当然,看得更深一些,唐肃宗的这些小算盘,又是历史的产物,例如,他怕弟弟们对自己的登上皇位不服气,正是唐皇朝多年来皇位继承问题上争权夺利的历史在他脑子中的反映;他怕军权太集中在某个将领手中对自己不利,更是现实生活中安禄山叛乱的教训所致。总之,政治、经济形势走下坡路时期的皇帝,动辄得咎,实在也是不大好当的。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肃宗》、《旧唐书·郭子仪》、《旧唐书·李光弼》、《旧唐书·安禄山》、《旧唐书·史思明》、《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及《新唐书》有关篇章)
51.重用宦官李辅国
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彻底打破了唐太宗的宦官不得当品官、干预朝政的规定,从而为宦官专权开辟了道路,使业已动荡不安的唐王朝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