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32)(2/2)
    唐肃宗(天宝十五年)在灵武即皇帝位时,洛阳、潼关和长安都已陷入安禄山之手。至德元年十月,宰相房琯反攻长安遭到惨败,死伤四万多人。安禄山叛军的气焰十分嚣张。唐王朝的两员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因潼关失守,退回河北,进入井陉。唐肃宗和唐玄宗一样,不懂军事,急需有人帮他谋划,他想起年轻时的一位益友李泌隐居在颍阳,派人将他请到灵武,向他请教军事战略。李泌提出:暂缓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派郭子仪、李光弼率所部分兵两路进军河北,直捣叛军的巢穴范阳,叫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之。叛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不出两年即可消灭。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唐肃宗是自己受臣下拥戴而即皇帝位的,不是由父亲唐玄宗正式传给他帝位的,生怕诸王的弟弟不服气,所以他急于打回长安,因为长安是国都,早日夺回长安就证明收复国都是他唐肃宗的功劳,帝位也就坐得稳了。所以,他不从李泌之计,仍然坚持其先收复长安的计划。

    至德二年初,唐肃宗从灵武到凤翔,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带兵至凤翔,向长安进发。五月间,郭子仪被安禄山部将安守忠用计打败,退守武功。

    这个时候,叛军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剧烈。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安禄山手下的一员大将史恩明对安庆绪怀有二心。安庆绪任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封嫣川王,但史思明不大听安庆绪的指挥。当时叛军主要在三条战线上发动进攻。一是叛将安守忠、李归仁、崔乾祐等从河东郡一带,进攻唐军的武功等地,威迫凤翔(唐肃宗驻地);一是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围攻太原,企图打通河、陇之道;一是叛军尹子奇、令狐潮攻打河南的雍丘、睢阳,企图南下江淮。这三条战线的叛军在数量上都占绝对的优势,但因叛军所到之处烧杀虏掠,百姓纷纷起来迎官军反叛军。叛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因此半年左右,形势便发生变化。

    郭子仪退守武功后,令其部将在河东郡打击叛军,他亲自到凤翔向唐肃宗请罪。唐肃宗没有怪罪他,任他为左仆射,暂留在凤翔。唐肃宗正是出于前述急于收复长安的动机,遣使向回纥借兵,答应回纥可汗两京收复后,“土地士民归唐,金帛女子归回纥。”至德二年九月,唐肃宗任广平王李俶(唐肃宗长子)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朔方军、回纥和西域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分三路向长安进发。官军进到长安城外香积寺北沣水之东列阵,经过与叛军的剧烈战斗,大败叛军、斩首六万级,叛军大溃而逃,长安收复,半个多月后,又攻克洛阳,回纥兵在洛阳大掠三日。史家对借回纥兵和允许回纥兵大掠百姓这件事的评价上,历来是谴责唐肃宗的。

    再说太原的一路。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先后督十万大军围攻太原几十日不下,李光弼的守军不足万人,但军民同心协力,李光弼派人挖地道至敌营多次杀伤叛军,叛军士气低落,李光弼亲率敢死队与敌决战,歼敌七万多,蔡希德溃逃,太原解围。

    睢阳的一路最为惨烈。睢阳是叛军南下江淮的必经之地,而江淮正是唐廷的经济中心,江淮一带如被占领,唐军的给养便会发生极大的困难。至德二年正月,叛将尹子奇率十万之众包围睢阳,睢阳节度副使张巡和太守许远的守兵仅六千八百人,还不足一万,城内居民也仅万人。张巡、许远和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以六千多人对抗叛军的十万之众,整整坚持十个月之久,前后大小战斗百余次,杀敌军十二万人。城里的粮食吃尽了,吃麻雀老鼠,吃树皮、皮革和纸,一切可以勉强咽下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四百人,都饿得难以动弹。叛军入城时,这四百人也全部牺牲。但他们赢得了时间,睢阳陷落后的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领的救兵到达了,打退了尹子奇的叛军。

    三条战线上唐王朝都取得了胜利,形势变得对唐王朝有利。两京收复后,安庆绪退守相州,他身边仅有骑兵三百人,步卒不过千人。其部将李归仁带着精兵曳落河(壮士)和同罗六州胡兵数万人溃逃到范阳,投奔史思明,一路上虏掠,无恶不作。史思明见叛军大势不妙,向唐军请降。宰相张镐告诫唐肃宗说:“思明为人凶险,因乱窃位,人面兽心,愿陛下不要给他威权。”但这时有几位从外地回来的使者说史思明忠恳可信,唐肃宗怪罪张镐,将他贬为荆州防御使,对史思明十分相信,不夺其兵权。一年不到,史思明又叛乱。所以历史上安、史并称,把这场大叛乱叫做:安史之乱。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