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秦汉(52)
    秦汉(52)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104.以诡计杀谢躬

    刘秀北渡黄河招募兵众时,更始帝派去的尚书令谢躬早已率六将军、数万兵力在攻打北方割据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的王郎了。刘秀带兵到邯郸城下,与谢躬合力打下邯郸。

    谢躬是更始帝任命的尚书令,忠于更始帝。刘秀这时自己已经形成了势力,早已对更始帝离心离德,再加上谢躬所率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不好,掳掠百姓,而儒生出身的刘秀一向是十分重视部队纪律的。所以刘秀心里对谢躬十分猜忌,而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常常说:“谢尚书真是好官吏。”谢躬对刘秀也一点不怀疑。谢躬的妻子已经看出了刘秀心口不一,对谢躬说:“君和刘公从来就不是一路人,而却相信刘公的虚谈,一点也不防备他,总有一天要为他所制。”谢躬没有认真听妻子的话。

    这时,谢躬的数万大军驻在邺城(古邑,战国时曾为魏国都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刘秀出兵南击青犊农民起义军时,对谢躬说:“我攻打青犊军,必然胜利,这时候,驻扎在青犊军之旁的尤来军,必受惊而逃,以将军威力,必能擒此逃虏。”到刘秀破青犊军后,尤来军果然北逃。谢躬于是留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守邺城,自己带其他诸将军出击尤来军,结果反被尤来击败,死了数千人。

    刘秀这时却趁着谢躬在外时,派大将吴汉、岑彭进攻邺城。吴汉派了能言善辩之士去劝说魏郡太守陈康:“我听说上智之人不处于危险之地作侥悻之事,中智之人可利用危险之地获得成功,下愚之人安于危险而使自己灭亡。危亡之到来与否,在人所自处,不可不察。如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已经听说了。萧王(刘秀)兵强士附,河北归命,公已经看到了。谢躬内背萧王,外失众心,公已经知道了。公今据孤危之城,等待的是灭亡之祸,义无所立,节无所成。不如开门让萧王之军入城,转祸为福,免下愚之败,收中智之功,这是最好的方案了。”陈康觉得辩士说得有道理,于是逮捕了大将军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开城门让吴汉、岑彭大将军入邺城。

    谢躬率领败军回邺城时,一点也不知道邺城已入刘秀之手,把大军驻在城外,只带着几百轻骑入城。吴汉伏兵包围击杀谢躬。谢躬所属的几万兵全部投降刘秀。这一下子兵力增强了一倍。

    (取材自《届汉书·吴盖陈藏列传》)

    105.刘秀缓称帝号

    刘縯所说的“先立为皇帝的人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看起来,是刘縯、刘秀兄弟的一致看法。刘秀平定了割据邯郸的王郎以后,并不急于称帝,而是接受了更始帝所封的萧王衔头,继续平定北方的铜马起义军,以经营自己的根据地。这样,他对天下大局,采取的是自己不当出林鸟、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后来明人朱升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争天下的方针,实际上是从刘縯、刘秀的历史经验中学来的;而刘縯、刘秀的这一做法,又是从陈胜、项羽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于此,也可看出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在政治、军事斗争的成败中的作用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