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秦汉(35)
    秦汉(35)

    当时有民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悲。君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取材自《汉书·武帝纪》、《史记·外戚世家》)

    74.诱击匈奴

    汉武帝元光年间,边境政策发生了一个大变化,从和亲政策变为派重兵出击匈奴。

    原来,自从汉高祖刘邦在汉代建国初期,由于争天下的战事刚罢、百废待兴、国力疲弱、经济凋蔽等原因,加上同匈奴打的一仗又吃了亏,所以只能采取用一个假公主和亲的办法,缓和了矛盾。此后历代汉家皇帝基本上都沿袭这一方针,大都搞和亲,也大都用假公主,同时随假公主的出嫁,送大量的金帛财物给匈奴。所以,这六七十年中,汉、胡边境一直无大事,但是,匈奴部队在边境搞的劫掠生事的小摩擦却也从来没有断过,汉廷也常要发兵至边境做战备工作。匈奴问题,也一直是汉廷决策上的头疼问题。而汉皇朝因着这几十年的与民生息的道家无为方针,到汉武帝时,国力已大为增强,钱库里大量的钱堆得时间长了,穿钱的麻绳都朽掉;谷仓里陈年谷子吃不完,陈陈相因,粮食多得腐烂掉。经济实力一雄厚,一切政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自然也就反映到边境政策中。

    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来汉廷要求和亲。大行令(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和归附来的少数民族,原称典客)王恢,曾经当过边境官吏,建议说:“汉与匈奴和亲,匈奴往往不过几年就背弃盟约。不如不同意其和亲,发兵攻击之。”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千里出击,兵不获利。而且匈奴都是骑兵,转移便捷,难以取胜。匈奴处于荒漠地带,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况且强弩之极,矢不足以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飘鸿毛,并不是开始时没有力量,而是到最后力量衰了。击之未见其便,不如和亲。”群臣大都赞成韩安国的意见,于是汉武帝同意和亲,送了匈奴大量财物,互通关市,匈奴自其单于(国王)以下都和汉亲近,长城下往来自如。

    第二年,即元光二年春天,雁门(郡名,约相当于今山西、内蒙部分地区)马邑(今山西朔县)地方宫豪聂一,通过大行令王恢对汉武帝说:“匈奴刚刚和亲,以为汉廷不会打他,可以诱之以利,重重地打击匈奴。”于是汉武帝下诏问群臣:“朕与单于和亲,金帛文绣赂之甚厚,单子傲慢得很,侵盗边境不停,朕甚怜悯边境百姓,如今朕打算举兵攻匈奴,何如?”韩安国仍旧反对发兵攻击匈奴,但是王恢认为,诱敌深入,以伏兵聚而歼之,乃是万全之计,所以汉武帝同意王恢的意见。派聂一作为间谍,伪装成走私者到匈奴地区去买卖货物,然后对单于王说:“我能杀掉守马黾城的令丞,以整个城降匈奴,城中财物可以尽得。”单子相信了聂一。于是聂一诈斩了一名死罪囚,把头挂于马邑城下,给单于使者看,说:“马邑长吏已死,可快些来。”于是匈奴发兵十万,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至大同市西一带,为当时长城要塞)。当时汉廷在马邑城旁的山谷中埋伏了车骑步兵三十余万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都归护军将军统领,相约等单于兵一入马邑城,汉兵全面围击。王恢、李息、李广则从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击匈奴辎重。

    匈奴进入长城武州塞后,已经走到离马邑只有百余里的地方了,开始掳掠,发现四野只有牛羊,不见一人。于是进攻当地所设报警的烽火台;俘虏了武州尉史,加以讯问,尉史说:“汉兵数十万伏于马邑城下。”单于对其左右说:“几乎为汉人所卖!”便引兵退出。出武州塞后,说:“我得到尉史,是天赐也。”遂称尉史为“天王”。

    伏兵没有等到敌人,塞下传言匈奴单于已引兵回去。汉兵追至长城关口,估计无法追及,乃收兵。王恢等伏兵三万于代,听到单于没有和汉兵接战,估计出击辎重必然遇到匈奴的精兵,必吃败仗无疑,因此没有出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