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秦汉(29)
    秦汉(29)

    这只是一例,说明强大的分封王国,有实力向汉廷闹独立性,必要时,也能凭实力造反。贾谊和晁错,两人都是思想家,自然也都站在中央的立场,看出了危险性。不过两人提的解决方案却大有区别。

    贾谊是儒生,虽然兼读百家之书,但其治学的根柢是儒家学派的。所以他提的方案具有儒家学派的从容、和缓、稳健、中庸的气度。他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先是举了历史上凡强大的分封王国必然首先造反的若干例子,然后建议:本来这些分封王国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只要将它预分为若干小国,改为所有儿子都有继承封地之权,此后不就很自然地越分越小,谁也无力和汉廷抗衡了吗?

    汉文帝看来是接受了贾谊的主张的。例如齐国,齐悼惠王刘肥为汉高祖所封,王七十县。其嫡长子刘襄在汉惠帝六年接齐王位,是为齐哀王。齐哀王刘襄在汉文帝元年卒,其嫡长子刘则立,是为齐文王。齐文王立后十四年卒,无子,齐王国于是结束,地入于汉。后一年,汉文帝便把原来齐悼惠王刘肥的七个尚活着的儿子全部封为王,把齐国分为七国。这不正是实行了贾谊《治安策》中建议的方案吗?

    晁错则不同了,他原先学的是法家学说。法家学派的特点是猛烈、刻薄、峻急。后来他虽然学了儒家的《尚书》,改换门庭,但不过是披上了一件儒家外衣,所以他就主张直接削减诸侯封地。这种办法如果一旦实行,汉廷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就必然会尖锐化起来。

    贾谊早死,晁错在汉景帝时为御史大夫,这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取材自《史记·贾生屈原列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吴王濞列传》)

    65.晁错以忠见诛

    前面说到汉文帝重视人才,贾谊、晁错二人,都向汉文帝提过有益于治国的建议。贾谊早死,晁错在汉景帝时却得到了重用。

    汉文帝时,晁错起先官居太常(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掌故(博士)①,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汉书·袁盎晁错传》,“掌故”二字下均引应劭之说为注。《史记》注云:“掌故,百石吏,主故事”;《汉书》注则云。六百石吏”,其余同。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常属官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并无另外的“掌故”之官。故我以为,“掌故”即“掌通古今”之缩写,实即博士。故《汉书》注中“六百石吏”为近,《史记》注当有误。后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太子门大夫年薪与博士同,但博士是冷官,太子属官前途无量,是热门官,太子家令年薪八百石,实即太子家(宫)中总管。后来成为汉景帝的太子刘启十分欣赏他,太子家中称他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对晁错大为信用,任他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同为三公之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