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秦汉(16)
    秦汉(16)

    (取材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34.“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

    汉高祖刘邦的部下中,还有一个儒生陆贾。他一直以宾客身份随从刘邦打天下,常作为刘邦的使者出使诸侯,被称为“有口辩士”,大约应是儒生而兼有纵横家才能的人物。

    汉高祖刘邦为皇帝后,陆贾常为他讲说《诗》、《书》,汉高祖骂他说:“乃公(我)居马上而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生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岂能)马上治之乎?而且汤武逆(用武力)取天下而以顺(文治)守天下,文武并用,此乃长久保有天下之术。往昔吴之夫差、智伯都是靠武力压人,最后都亡国;秦朝一直靠残酷的刑法压制百姓,终于灭亡。如果秦朝兼并各国,取得天下以后,行仁义,学古圣贤以治国,陛下如何能取得天下?”汉高祖被陆贾说得非常尴尬而惭愧,便对陆生说:“你试为我写下秦朝为何失天下、我为何得天下的道理,也给我谈谈古代成败的各国情况。”

    于是陆贾扼要地讲述历史上各种存亡的征象,共写成著作十二篇,分别奏上汉高祖。每奏一篇,汉高祖都称赞:“讲得好!”左右欢呼:“万岁!”陆贾的书,名字叫《新语》。

    照今存《新语》来看,陆贾作为儒生,著作中吸收了道家的无为学说。总结了秦朝穷兵黩武、苛政害民以亡国的教训,主张汉王朝少干一些兴师动众、烦苛扰民之事,主张顺百姓生活之臼然,以清静无为来从政。大致陆贾的观点为汉初的无为政治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取材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35.功人与功狗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起兵抗秦时的老搭档、老部下。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为沛县主吏掾,一直保护刘邦,刘邦以小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徭役时,一般其他吏都送刘邦三百钱,萧何独独送五百钱。刘邦入咸阳时,诸将都抢着到有金帛财物的官署里瓜分财宝,只有萧何先去收秦丞相御史府署的律令图书,藏起来。刘邦封为汉王时,以萧何为丞相。等到项羽屠烧咸阳而去后,刘邦却清楚地了解天下的地形险要、户口多少、军事力量强弱、百姓疾苦,就是萧何保存秦朝图书之功。

    刘邦从巴蜀进军关中时,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供给军粮。汉二年,刘邦出关击楚时,萧何留守关中,输送军粮。刘邦打败了,萧何把关中地区征来的兵补送前方。可以说,后方根据地一直是由萧何镇守,并且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以人力、物力的补给。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形成拉锯战状态,不断派人回关中慰问丞相萧何。有一位鲍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打仗够辛苦了,反而几次派使者慰问你丞相,说明他对你有所怀疑。为你打算,不如派遣你的能打仗的子孙和同宗到前线去,汉王必定能更相信你。”萧何照其计议办了,汉王刘邦大悦。

    汉五年,刘邦灭项羽后当了皇帝,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年把定不下来。最后,汉高祖刘邦定下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封邑也比其他将领多。功臣们都不服气,说:“臣等披坚(铠甲)执锐(兵器),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回合,攻城略地,大小不等。如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功,不过靠文墨议论,自己不打仗,功劳反而比臣等要大,是什么原因?”汉高祖问:“公等知道打猎吗?”大家说:“知道!”再问:“知道猎狗吗?”大家也说:“知道!”于是,汉高祖说:“打猎,追杀兽兔的,是猎狗,而指明猎狗应该到哪里去抓兽兔的,是猎人。如今诸君不过只是得到野兽的,这是功狗。而萧何呢?是指示猎狗应该往哪里找野兽的,才是功人。而且,诸君是一个人跟我,多的则是一家两三个人跟我。而萧何则是整个家族几十个都跟着我,这等大功岂可忘记呢?”于是群臣不敢再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