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先秦(15)(2/2)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左传·傅公十七年》、《左传·僖公十九年》、《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国语·晋语二》)

    45.晋怀公杀狐突

    晋怀公上台后不久,他的伯父公子重耳就流亡到了秦国,想依靠秦国的力量回晋为国君,这就对晋怀公构成了十分现实的威胁。关于公子重耳的情况,我们下则故事再说。这里只说一说这一事件在晋国引起的反响。

    晋怀公是刚从秦国逃回的,已经得罪了强大的邻国秦国,国内大臣中没有多大的支持力量,况且他父亲晋惠公本来就不得人心,所以生怕伯父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回晋国取自己而代之,内心十分恐惧。于是,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是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国外的人,一律要离开重耳,在指定的期限内归回晋国,如果及期不归,杀无赦。自然,逃亡在国外的人,晋怀公想杀也杀不了;但是,这道死命令,必然牵连到那些逃亡者在国内的亲属。

    那个曾经梦见太子申生,并且听到巫者准确地预言晋惠公要在韩地受到惩罚的大夫狐突,就有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追随着公子重耳正住在秦国。我们还记得,公子重耳的母亲是晋献公的妾狐姬,狐毛和狐偃同狐姬一姓,按辈份还是重耳的舅舅。晋怀公自然要大夫狐突召回自己的两个儿子,狐突不肯照办。于是,当年冬天,晋怀公就把狐突抓起来,对他说:“你召回两个儿子后,我就放了你。”狐突对晋怀公说:“儿子到了能做官的年龄,父亲就要教育儿子尽忠,这是从古到今都如此的。一个人一旦决定了臣事于谁,就要把名字写在策书上,终身不改;如果背叛了他所臣事的人,就是犯罪。这就是忠。臣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写在公子重耳的策书上,已经有许多年了。如果臣召他们回晋国,就是教他们背叛。父亲如果教自己的儿子不忠,父亲自己又如何事君呢?用刑不滥,是国君之明,也是臣下的愿望。如果一个国君不按原则办事,想怎么用刑就怎么办,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被加上罪名,臣就只好认命了。”这里说明一下,春秋时候是宗法制社会,所以,一国之内,大夫要忠于国君,但大夫府内的家臣却只须忠于大夫;国君的各位公子的家臣,也只须忠于他所服事的公子。这一切都符合于忠的原则。后来,在秦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所有的臣民都要忠于唯一的皇帝,忠的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狐突对晋怀公讲的话,是符于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忠的原则的。但晋怀公则认为,狐突不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杀狐突。

    另一位大臣卜偃,听说狐突被杀,便称病不朝,说:“《周书。康诰》中讲:‘乃大明服。’国君明,臣民乃服。国君自己不明,只靠杀人来逞一己之私愿,这样的国君恐怕很难当下去。百姓不见国君之德而只听到杀人的消息,这样.均国君是不会有后代的。”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6.重耳流亡记

    当初晋献公派寺人披攻打公子重耳驻守的蒲城时,重耳不肯迎战,逃往翟国。随从重耳一起逃亡的家臣有:狐偃、赵衰、颠颉、先轸、魏武子、司空季予、狐毛、贾伦、介子推等数十人,都是晋国的贤俊人才。

    翟国伐廧咎如族,获其二女:叔隗、季隗。以叔隗为公子重耳妻,生有二子;以季隗为赵衰妻,亦生有一子。到晋惠公七年,晋惠公再次派寺人披率壮士欲入翟国杀重耳。重耳知道消息后,和赵衰等人商量说:“我逃到翟国,并不是因为可以靠翟国的力量回国执政,翟是小国,没有力量办成这样大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翟国靠晋国很近,所以暂且在此歇歇脚。要有所作为,还是应该去到一个大国。当今齐桓公有善名,志在称霸,收恤诸侯,如今听说他的贤臣管仲,隰朋已死,他肯定希望能有贤才辅佐他,不如去齐国看看。”大家都赞成。于是重耳一行人离翟去齐。临行时,重耳对其妻叔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如不来,你再嫁人。”叔隗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也快要就木了。我就等你到死吧!”所谓“就木”,是死后进棺材之意,后人所说的“行将就木”,出处就在这里。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