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期,管仲曾经替好朋友鲍叔牙谋划事情,因时机不利,结果使得事情反而更加糟糕。他曾经三次求仕,却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最终都以被逐结束;曾经三次参与保卫社稷的战争,却每次都因挂念老母而做了逃兵,没有被“军法从事”已属万幸。后来,孟子也把他当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典型,可见他的这段困苦不堪的经历在古代也是天下皆知了。在他人生中最为困难的阶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鲍叔牙的理解和支持。这对管仲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坚持下去。而这段困苦的经历既给予管仲更多的磨砺,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民众,细致而全面地了解齐国社会的利弊,为他后来执政齐国厉行改革打下了基础。
管仲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如此困苦的境遇中,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希望之火,那就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正是由于心中存有这种火苗,他才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生活的苦难而不失态、不偏激。他在隐忍中等待,在困境中求索。那时的齐国处在齐襄公的统治之下。齐襄公是一个典型的荒淫残暴的君主,他的后宫“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又和自己的妹妹。后来,他的妹妹嫁给鲁桓公做夫人,兄妹之间仍然藕断丝连。最终发展到在鲁桓公到齐国访问时,为了肆无忌惮地,他们兄妹合谋,借机将鲁桓公灌醉杀死。本来在前几代君主的治理之下,齐国由疆域不过百里、“地泻卤、人民寡”的蕞尔小邦逐渐蔚为大国,到齐庄公、僖公时期,已经初具霸业的规模了。但经过齐襄公的胡作非为,齐国政局日非,国内动荡不安,许多贵族预感到将要大祸临头,纷纷避走国外。这其中就包括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时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之下避走鲁国,而公子小白则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到莒国去避祸。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朝。他认为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让他来辅佐小白,肯定是出于对他才能的不认可,是见弃于国君。而管仲却大不以为然。相反地,他对公子小白相当看好,认为一旦齐国情况有变,出来收拾局面的非小白不可。他为鲍叔牙对当时的形势做了详细的分析,力劝鲍叔牙出山。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