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兄弟二人不相容(4)
我觉得此事很是蹊跷。
在我国民间所盛行的花样众多的自杀方式中,刘长选择了绝食。它和上吊、切脉、投江、撞墙等其它自杀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长,因之,也比较容易被发现和阻挠。
可奇怪的是,在刘长相对漫长的自杀过程中,押运人员,途经各县的接待人员统统没有发现、阻挠、上报。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大家一致认定刘长该死,刘恒也愿意刘长死,只是,刘恒不愿意背上杀弟的恶名。
既然皇帝有这个顾虑,刘长也有这个意向,那么,大家一起帮帮忙,放任刘长自杀,双赢结局,皆大欢喜。
《左传》中,有《郑伯克段于鄢》一篇,说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故意放纵弟弟共叔段,培养他的野心,待其造反时,名正言顺地将之除掉的故事。
愚以为,这情节和刘恒、刘长的故事,何其相似!
于是,民间开始有“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谣传唱。
袁盎的算盘
民谣传入刘恒耳中,刘恒很是忧虑,杀弟这恶名,他不愿承担。
怎么办?
曾经预测刘长可能会非正常死亡的袁盎再次贡献才智,向刘恒提出建议。
这一次,和建议一块儿打包送上的,还有袁盎的刻毒。
袁盎说,刘长是自寻死路,死了就死了,皇帝其实不用想太多。不过既然你不愿意承担杀他的恶名,很好办,找人顶缸好了。建议皇帝把全部责任推给丞相和御史,处死他们,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这是个别有用心的歹毒建议。
刘长之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属意外,与丞相、御史这个层次的高级干部何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