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六章 向上的人生境界(3)
    第十六章向上的人生境界(3)

    什么叫光辉呢?前面讲充实之谓美,代表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跟任何人来往,都可以做到善的要求;如果你日日如此,有恒心就会出现光辉了。《孟子》里提到,挖一口井,很辛苦地挖了九仞了(一仞是七尺),几丈深,还是没有看到泉水涌出来,好像很冤枉,但就算只差一寸,也还是一口废井。这说明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啊!所以不能说,德行上的修养我已经不错了。孟子也说,五谷是很美的植物,但如果没有长到成熟,还不如杂草。仁也一样,也要“在乎熟之而已”,熟代表成熟。这都要靠恒心,做到了,才叫做充实而有光辉。做好事只做了几天,发现别人不太肯定你,算了,其他人没做好事也照样过日子,干吗那么累呢?放弃了,这是很多人的遗憾。

    佛教里的菩萨,头上都有光圈。西方中世纪以后,只要是圣人,画像都有光圈,说明一个人经常坚持行善,人格就会有光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样的大人到任何地方,大家都能感觉到他的那股力量。

    —大而化之之谓圣—

    第五个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儒家讲,圣人有什么作用呢?大而化之。今天讲“大而化之”,是说一个人不拘小节,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孟子所谓的“大”是充实而有光辉,但光辉是静态的,“大而化之”却是动态的,说明一个人修炼之后还需要适当的位置。古代“圣”字常常和“王”字联系在一起,因为当了帝王圣德才有机会表现。所以孔子经常梦见周公,对他特别崇拜,因为周公既是有完美德行的圣人,又有天子的位置,曾经代理朝政,治绩卓越。

    《孟子》里提到的圣人有四种:伯夷,圣人里面最清高的;柳下惠,圣人里面最随和的;伊尹,圣人里面最有责任感的;还有孔子。孟子特别强调,周围的人看到他们,都会受到某种力量的感染和推动,风动草偃,风俗就慢慢变得敦厚了。孔子更不要说了,他的学生对他心悦诚服。学生们本来都很平凡,经过孔子的教导,每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德行上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孔子是“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最高的境界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很少人谈。孟子说“不可知之”,但是如果真的不谈,会错过孟子思想最高深的境界,最精彩的地方。

    这里的“神”并不是指鬼神,而是指人的世界里所有精微奥秘、神妙无比的情况,比圣还要高的,就叫做神,什么叫“不可知之”呢?佛教里最高境界叫做不可思议境界,凡是可以思考的,说得出来的境界,都不够高。真正最高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是指怎么想也想不通,那么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怎么知道真的存在呢?这需要某种修炼。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看到老人家的修养,感觉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自我牺牲,要以德报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要谦虚退让?对道家的思想,我们觉得很难理解。因为自己经验不够,认识有限,就觉得别人所说的话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继续努力,说不定哪一天就懂了。所以孟子特别鼓励,你要往上走,从善到信、到美、到大,再往上到圣,继续往上走,到神,说明他有一种肯定——人性可以像神明一样的伟大。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年龄有限、格局有限,就说那个境界不可能。等哪一天发现那个境界你达到了,发现说不清楚,因为你和没有经验的人说,怎样描述都不够。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用言语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如果真的体验到了,不说也罢。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了解的不说话,说话的不了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