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都跟孔子学习。曾参为人敦厚,因为孔子强调孝顺,就很努力地实践,他跟同学说,我可孝顺了,父亲打我我从来不跑,直到让父亲打到满意为止。孔子听到这话,有点担心,对曾参说,父亲打你,你让他打到满意为止,这不太好吧?曾参说,这难道不是孝顺吗?孔子说不是,大人出手比较重,他如果拿粗棍子一打,把你打伤了,别人又会嘲笑他。让父亲被人嘲笑,你就是不孝了。曾参问那怎么办。孔子说,父亲拿粗棍子打你就跑,反而是孝顺;父亲拿细棍子打,你就好好挨打吧,反正只是皮肉之苦。
曾参领悟了孝顺的真意,后来又有什么表现呢?孟子描写得很详细,他说曾点晚年的时候,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曾参怎么孝顺呢?每一顿饭都是有酒有肉,让父亲吃得很满意,吃完之后父亲问还有剩的吗,曾参说还有,父亲就想做好事,所以曾参就主动问,剩下的酒肉父亲认为要送给谁呢?因为他们邻居有些人很穷,所以父亲就说好,今天剩下的菜送给隔壁张家吧。到下一次他又会吩咐送给李家。
这说明什么呢?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能工作挣钱了,还是可以行善。这叫做养志,让父亲的心意得到实现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多年之后,曾参老了,儿子曾元也一样让他每顿饭有酒有肉,吃完之后,他问还有剩的吗,曾元回答说没有了,其实是准备下一顿热了再给父亲吃。差别就在这里。
孟子以这祖孙三代的事例说明,曾参是真的孝顺,曾元只是奉养父亲的口体,曾参还能养志,让父亲行善的心意都能实现。这是孟子不凡的见识。从中我们也可以重新思考孝顺的真谛,会有所启示。
—君子以友辅仁—
人与人相处不可要求完美,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当老师的也是一样,有时以为自己很大方,其实不然。
比如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他们有时希望老师对自己好一点,跑来说,老师,某某同学在背后批评你,你知道吗?老师很大方地说,背后批评的话不要理。过两天之后老师越想越不对,把学生找来问,到底谁批评我了?忍不住想知道,因为没人愿意当笨人,我对一个学生很好,他却在背后骂我。人都会有这种心理。比如,我送一本书给学生,学生却丢在一边,说有什么好的。我知道了会想,送他不是白送吗?对他好不是白好吗?有些人年轻时很可爱,长大些有学问了,就觉得老师不长进,把老师放一边,自己可以独立门户了。这样的态度确实不应该。不过如果真的比老师强了,老师倒会高兴的。
前面说孝与不孝的问题,需要注意不要用善来互相责备。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还是要用善来互相责备,朋友之间也一定要用善来互相责备,不然就变成了酒肉之交、利害之交,吃喝玩乐而已。
真正的好朋友叫做“友直”,真诚而正直,一起相处叫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来往,以文学艺术、文化素养互相交流,目的是互相帮助而走上人生的正路。而老师和学生见面就要问,最近有没有进步。学生向老师请教,会给老师压力,老师看到学生用功,他也会警惕。所以老师和学生、朋友和朋友之间都要互相责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