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四章 学于圣人之门(3)
    第十四章学于圣人之门(3)

    孟子说,这五种不孝匡章都没有,因为他愿意奉养父亲只是父亲不让他奉养,他也没有做坏事,也没有做危险的事。别人说他不孝只是因为他家里有问题。

    孟子还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另一种解释。那么“不孝有三”是哪三点呢?

    第一种是对父母亲阿意屈从,陷亲不义。父母说什么子女都说好,结果父母反而做了不义的事情。儒家绝对不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以说天下父母都爱护子女,但也不见得方法都对。子女成长了、可以判断了,就要跟父母说,尽量不要犯太明显的错误。

    第二种不孝,是家里很穷而父母老了,子女还不去做事、做官,让父母亲活不下去。第三种不孝才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让祖先的祭祀断绝了。

    孟子认为“无后为大”,第三种最严重。为什么?孟子是要替舜找一个借口。舜的父亲和后母不让舜结婚,而尧是天子,天子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却没有经过舜的父亲与后母同意,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孟子公开谈这个,他说,如果舜向他的父母报告,他们一定不准,会说尧的两个女儿要嫁,就嫁给舜的弟弟。但是谁想嫁给舜的弟弟呢?他弟弟叫做象,是个坏蛋。可舜的父母很偏心,完全偏爱这个弟弟,而非常讨厌舜。所以,舜不告而娶,也是怕将来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也是不孝,不如先结婚再说。

    虽然有这句话,其实儒家不会勉强人。有些人没有生孩子,不是不愿意,是因为基因或身体上的问题,怎么能怪他们呢?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把握自我,你的生命要自己负责,让自己向善的本性得以实现。每个人不能因为有其他成就,就推卸责任。

    以上是关于不孝的观点,孟子也提出了一个孝顺的典范——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以孝顺出名的。但经过孟子的介绍,我们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孝顺。

    孟子说,曾参奉养父亲曾点,曾点又名曾皙。在孔子让学生谈志向的时候,一个人在那边鼓瑟,等三个同学讲完,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跟前面三位同学不一样,说出一段千古传诵的名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精彩杰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