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一章 真诚自得快乐(2)(2/2)
    万物皆备于我,表面看根本讲不通。后来宋代学者加了两个字,成为“万物之理”,指万物的理在我心中齐备了。比如,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梅兰竹菊,听了别人的介绍,我知道了梅为什么是梅,兰为什么是兰,它们的理在我心中齐备了,说明我的心有无限可能性,只要好好使用这颗心,我就可以了解植物、动物,甚至于怎样开飞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我心里的能力,可以了解的能力配合在一起。

    宋代学者的解释有点复杂,讲万物的道理在我心中齐备了,只要真诚反省自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这中间是什么逻辑呢?朱熹属于宋明理学,理学强调万物都是理,所以要一天到晚地读书,希望穷究万物的道理,才能让自己完全豁然贯通。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道就不能自我修养成为圣人吗?朱熹的学派很受质疑。

    到明朝的王阳明,他年轻时也接受朱熹的思想,也要格物,“格”就是研究,“物”就是万物。他研究万物,家门前种了一堆竹子,就格竹子,每天格,格到生病了,为什么呢?他把竹子剖开来看半天,看不出什么叫竹子,为什么是竹子,那个时代又没有西方的精密仪器。王阳明格竹子生病了,才发现不该走这个路线,因为若要了解万物,那是永无止境啊。万物有多少?万只是一个简称,世界上的东西何止亿,谁格得完呢?谁能懂得所有的道理呢?

    后来就出现了另外一派,从陆象山到王阳明一派,叫做心学。陆象山有句话说得很好,我就算一个字不认识,照样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孟子的思想到了陆象山、王阳明才解说通了,他们不要求每个人必须读书,而主张真诚对待自己,就能找到人生该走的路,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这个说法一般人都可以接受。

    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可以理解为我这里一切都够了。想做一个好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名利权位,不需要富贵荣华,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享受。对“万物皆备于我”一词作逆向思考,就是完全不需要万物,这是人格尊严所在。

    儒家常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人死不能复生,身体多可贵,谁愿意牺牲呢?可知孔孟根本把外在世界当做一个方便。我们活在世界上需要吃喝,需要有地方住,这些都是碰巧,有什么就吃什么,有什么就喝什么,完全不挑剔。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样的忧苦,颜渊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外在的一切对儒家来说都是多余的,可多可少,可有可无,重要的在于内在人格。想活下去,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很少,但要活得有尊严,完全在于自己,不需要外在的条件配合。这是儒家最精彩的地方。

    人格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耶稣说过一句话,人啊,你得到了全世界而丧失了你的灵魂,对你有什么好处?这个观念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德国学者兼大文豪歌德写出了《浮士德》。浮士德和魔鬼谈条件,说只要让我获得快乐,让我觉得这样真好,我的灵魂就卖给你。这是有名的浮士德与魔鬼交换灵魂的故事。结果浮士德跟我们一般人一样,给我财富!太简单了,魔鬼立刻给他用不完的钱;给我爱情!魔鬼立刻把希腊时代的美女海伦,特洛伊战争的女主角送来,让她成为他的女朋友。浮士德的任何世俗愿望,魔鬼都让他达成了,但是后来浮士德发现,刚刚得到的时候很开心,之后又发现了我们常说的人生困境——“重复而乏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