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五章 避实击虚,引蛇出洞(1)(2/2)
    在政治上,基本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推行因功受禄的政策,建立起比较清明、健全的官僚体制。在经济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井田旧制,“尽地力之教”,抽“什一之税”,创制“平籴法”,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推行“武卒”选拔制度,重视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的励精图治,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积极向外扩张。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忌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武备,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齐国积极利用赵、韩两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公元前353年爆发了桂陵之战。

    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赵成侯于公元前356年在平陆和齐威王、宋桓侯结盟,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结盟。赵国的行为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强行攻打。赵与齐有同盟关系,邯郸局势危急,遂于前353年遣使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闻听赵国告急,遂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大臣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对于齐国在外交上不利,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与赵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使魏国疲惫。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朋的策略达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南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第二,向赵表示了援助的姿态,信守盟约,维持了在平陆相会时所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帮助赵国坚定其抗魏的决心;第三,让魏、赵继续互相攻伐,最后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从而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