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伐谋伐交(1)
“伐谋”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在战略上战胜敌人;“伐交”就是在外交上争取盟友、孤立和战胜敌人。这两者都超越了一般军事行动而属于政治战略的范畴。伐兵和攻城则纯属军事行动。孙子认为必须尽量争取“不战而胜”的最佳结局,而竭力避免顿兵坚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灾难性后果。
退避三舍,城濮大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晋国并不靠近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但是,晋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息、邓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