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封桩库:千金易得,稳定难求(2)
赵匡胤说:“辽人的战火侵扰,为的不就是那些财物吗?现在,我将这些财物奉给他们,相当于换取边境的安宁,不让百姓、生产遭殃,也算值得。为了这些财物,确实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和战火侵袭带来的损失相比,这样的负担也不算什么了。”
赵普说:“陛下一直所希望的,无外乎就是一个‘安’字,只要国泰民安,就算损失一些财物,也不用在意。但是这一番苦心,不知道世人是否明白。”
赵光义叹口气说:“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就能安定,那当然最好。但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至今未能收回,只怕群臣和百姓都会因此认为我大宋无威,不能保国土完整。而那些燕云百姓翘首期盼陛下北伐,好让他们回归的心情,也是无人能解啊。”
其实,对于赵光义和群臣的心思,赵匡胤非常清楚,他也非常期望燕云十六州可以尽快收复。石敬瑭的割地一举,不仅让这些地方的百姓被辽族统治,需要承受非常残酷的压榨,也同样将中原地区的北方边境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燕云就如同辽国中原地区的一把尖刀,为他们提供了随时入侵中原的跳板。丧失了北方保护屏障的大宋国土,袒露在辽人的铁蹄之下,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君又怎么能忍受呢?
身为一国之君,不仅要对外树立国威,更要对百姓负责。赵匡胤正是在这样的打算下,才不能下令北伐,因为他知道一旦举兵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战火之中百姓的哀号和大宋根基的安稳同样让他痛心疾首。
在李符请求北伐事件过后不久,赵匡胤发现满朝文武对于这一事件的讨论已经愈演愈烈,他知道如果再不找一个办法来解决北伐一事,恐怕大家就更要认为他惧怕辽人了,而他又不愿因逞勇而将整个国家拿来当儿戏。
南征之后,大量的社会财富涌入到宋的国库之中,而通过控制各地方钱谷的策略,各地进贡的财物也在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和宋逐年增长的国力相关,稳定的环境给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纺织、陶瓷、茶叶等行业的繁荣让宋的财政趋于稳定,并且逐年都有结余。当这一可喜的消息经由宰相赵普汇报给赵匡胤之后,一个新的想法逐渐在赵匡胤的脑海中形成了。
赵匡胤问赵普:“现在每年结余的绢匹、金银都放置在国库之中,你觉得用于什么地方最好呢?”
赵普说:“国库结余,用于兴修水利,筑路修桥,都是造福百姓的好事。陛下宫寝也需要修缮,以匹配大宋国君之高贵。”
赵匡胤笑了笑,说:“宫殿的修缮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用于百姓才是我最想做的。但目前有一桩事却比兴修水利、筑路修桥都要急迫,那便是宋辽的边境之争。”
赵普问:“难道陛下打算用这些钱去进献给辽国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