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7. 倡文偃武:科举制度的复兴(2)(2/2)

    赵匡胤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李夷宾说:“官员舞弊,都是看着试卷上的名字,对举子暗中加以扶持。只要将举子的名字隐藏起来,让阅卷的官员不知道是谁的卷子,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赵匡胤点头称赞:“此法甚妙!以封弥之法,糊名以试,让那些舞弊之人再也无机可乘。”

    陈靖在一旁又说:“臣曾经在省试之中做过考官,发现考生的笔迹也有很大区别。如果有人舞弊,在笔迹上做文章,就算不能看到名字,也一样可以找到他想要扶持之人。”

    李夷宾说:“在考试结束之后,所有的试卷都不能立刻交付考官去查看,而是找专门的人来誊录一次,这样就可以让考官在阅卷的时候,不能通过笔迹来判断是谁的试卷了。在封弥之外,还应该辅之以誊录,这样就可以杜绝舞弊的发生了。”

    赵匡胤闻之大悦,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李夷宾和陈靖,让他们仔细为科举建立完善的制度,从取解试开始严格控制考试的每一个环节,让举子们可以公平地参加科举,真正有才之人才能脱颖而出。

    通过几次的改革之后,宋朝的科举开始大异于前朝,不仅考试的次数增加到三次,由皇帝亲自担任考官的殿试成为最高级别的考试,在殿试上能考中进士及第者被称之为天子门生,甚至可以官至宰相。每年的秋天各州进行考试,而隔年的春天则由礼部进行省试,并于当年进行殿试。同时,考试放宽了范围,让很多出身贫寒之人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改变人生。隋唐之时,通过科举录取的人才每次只不过二三十人,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几人。而宋代为了各地的官员所需,每次都会录取二三百人,多的时候甚至有五六百人。

    在考试范围上,宋也区别于前朝。从帖经、墨义、诗赋等逐渐改革为经义、论、策等更贴近治国管理需求的内容。除了考试制度的改革,还监督考试公平性,对徇私舞弊等现象也严加管束,但官场的并不能因为封弥、誊录等办法就完全革除,因此舞弊现象依旧猖獗。

    科举制度的复兴一方面是为了提倡教化,让百姓推崇儒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统治需要,大量提拔文臣。这一措施让宋代在文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诗词歌赋以及经义研究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了大量学者、诗人,学术成就硕果累累。赵匡胤的继任者将这一政策持续贯彻,两宋的军事实力虽不能快速提升,但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足以傲视百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