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官与民(3)
上述内容看起来是神奇的。世界很少有国家拥有中国这样彻底的社会管理,也很少有国家拥有中国这样监督和防范不公正、滥用职权和其他所有形式官僚主义的严密措施。制度的设计充满智慧。各种保护人民免于政府侵犯的制度设计精细、详尽无遗、面面俱到。各级官员都在公共压力下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之上的政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政府。笔者曾经提到过中国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因此经常出现官府与洋人互相借力的情况
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独立维护人民的利益,监察官员的双眼时刻注视着每位官员们的言谈举止,不管他的官衔高低。同时在这一制度下,即使是最底层的个人也可以将他的冤屈不花分文、不受限制地直达天庭,呈送到皇帝面前。
接下去讨论的是中国的官员任命制度。对官员任命的操作一方面体现了高度的智慧,也体现了许多中央政府要尽力预防的弊端。没有官员能够在自己出生的省份任职。他不能雇用任何亲戚担任任何职位,哪怕是最低微的职务。同时,他也不能与管辖下的女子结婚,或纳后者为妾。任何两个有类似表亲一样亲密关系的官员都不能在同一个省份任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人在一年内必须调离。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预防裙带关系导致的徇私舞弊和不公正现象。另一条中国人非常重视的规则是一个职位三年任期。任期满后,官员就一调到另外的相同职位上去。至少理论上说,根据该名官员的执政记录,给他安排或高或低的新官职。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除非是多数百姓的极力呼吁挽留,他才能在原来的岗位上再干三年。整体上看,这条规则得到了忠实地执行。这个措施的目的就是预防官员与当地人建立强大的个人关系,或者上下串通,影响官府的正常管理。
关于中国政府卖官鬻爵,和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官职和权力的人的荒唐离奇的行径,已经有了论述和许多的讨论。这些论述和作者本身都是可疑的。笔者相信已有的这些都不是事实,都混淆了两种似是而非的荣樱这两种荣誉都是中国人极力追求的。毫无疑问,在特殊的形势下,使用官方头衔和在顶戴上佩带珠子的权力被出售给了相当多的人。皇帝也不固定地将类似的荣誉和特权授予那些富有公共精神的个人。后者捐资修建桥梁、道路或堤坝,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也作出了贡献。这些荣誉赋予了他们一些法定的特权,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资格出任官职。笔者认识许多购买或者拥有这些官方头衔的中国人,但都不是现任官员。我做了长期的调查,还没有发现有中国人,或者听说有中国人因为拥有这样的荣誉头衔,而获得超梗甲长级别的官职。虚名头衔和荣誉是可以买卖的,但是通向官场之路完全垄断在国家主持和控制的科举考试清朝人进入官场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祖荫、科举、军功。科举是主流。但是晚清后,政事繁多,保举日盛,卖官鬻爵,科举失去了主流地位。买官得来的职位可以是现任的实权官职。僧多粥少,相反是科举进士需要苦熬日子,候补官缺——译者。。但是一个人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后,我们如果说不是金钱帮他铺平了晋升的道路,那也是不恰当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