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情况是,商户交了汇款后,票号与之协商,将汇款日拖延几天,票号向客户支付利息。这等于是极短期存款。
清政府的财政来源,除了常例的税赋之外,还有捐官收上来的钱——你拿多少银子,我给你什么官。捐官的汇款,也是由票号负责办理。
票号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存贷款。它之所以有能力贷款,是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来源,那就是官府的公款。
官府公款一般是在官库里存起来的,但如果票号跟某单位领导比较要好,就可以把大量公款拉来存上,不计息,这样就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
票号揽来存款之后,立马就贷给钱庄,可以说对钱庄的支持很不小。
票号也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要满足达官贵人的贷款需求,对一般工商户口则根本不理。他们的利息,最高的是三分,贷款期限一般是三个月。利率也会有所浮动,那要看对象和银根松紧而定,一般对官僚放款的利息就比较低。
票号一向走的是“重信用,轻抵押”的路子,这个办法有很大风险。结果到了清末,大量贷款无法收回,都眼睁睁地赔了本。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一带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转的频率和规模也猛然增长,票号的兴起,就是借了这个东风。
另外票号与清政府的联系也很密切,包揽了各省向中央的财政上缴业务(解饷)。这一块的业务量,非常可观。
太平天国闹起来后,南北交通受阻,跨区域生意做不起来,汇兑也就少了,票号业务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所收缩。
等到甲午战争之后,票号又有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只可惜太短暂了。
因为清政府丧权辱国,有大量的赔款要汇出,也有一些对外借款要汇进来,这都由票号来承担。
各级政府的各种公款,包括税款、军饷等,这一时期也都存放在票号,致使票号实际上代理了国库和省库的职能。
票号业务一时之间搞得蓬蓬勃勃,各分号块全国,当时称“山西票号遍天下”。他们在海外的分号,甚至开到了大阪、神户、新加坡、莫斯科,真是国家不幸商家幸。
但是在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后,票号的好日子到头了。一大批官办、商办银行忽隆隆地冒了出来,直接跟票号争夺业务。
当时票号的管理方式已明显落伍,业务不断被抢走,连“解饷”业务也被后起的“官银号”给夺去,眼看着业务量减少了四分之三。
有人倡议将票号合并起来,也成立银行,但受到业内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就只能等死。
清政府一倒,票号失去了政治背景,苟延残喘到20世纪20年代,终于被挤出了金融大舞台。
看来,过于依附于“官”的商,终究不是正途。官一倒,商也就废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