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八章 这是什么效应(3)(2/2)
    最麻烦的是,称银子的重量标准也不大一致。

    标准的一两是多少?既有官库的标准,也有漕运部门的标准,轻重并不相同。此外各地官库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非常混乱。

    道光时代就有人指出:本朝的银子,官府通行的是“纹银”,成色为九盯九三直至足色。而民间通行的叫“元丝”,成色仅有七八成、最高不过九五成。这就够乱的了,另外还有在银锭上钻孔往里灌铅的,就更是添乱。

    由于各地称量的标准不同,有时一两能差出六七分来,百两就要差出六七两。这种状况,就连官府也没办法划一。

    银子的混乱,贯穿了整个清朝,哪个皇帝都没想起来要整顿一下。

    在银子的使用上,清朝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外国银元盛行。后来,大清国有人赶时髦,自说自话也仿铸了银元。

    从康熙帝收复台湾起,清廷就开放了海禁,外国银元流入的数量因而一下子大增。尤其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使用银元的情况很普遍。

    银元来自欧洲不同国家,花样繁多。那时的清国人也够聪明的,都给它们起了外号。

    荷兰银元上有武士骑马图案,就叫做“马钱”;

    西班牙银赃缘有麦穗纹,就叫做“花边钱”;

    葡萄牙银元图案中有一个十字,就叫做“十字钱”;

    还有,西班牙银元有一面图案是两根柱子,就叫做“双柱”;

    西班牙银元和美国银元上的人像,头发形状不一样,因此分别叫做“大髻”、“小髻”和“蓬头”;至于带有罗马数字的银元,也难不倒清国人,他们把“Ⅱ”叫做“二工”,“Ⅲ”叫做“三工”,“Ⅳ”叫做“工半”。

    ——你别说,大清国那时候与国际的接轨,还真是充满了幽默感!

    清代商人对过手的银元,在习惯上要打个戳记,以示货真价实。打的戳多了,银曰凿巴变了形的,就叫做“烂版”。

    没打戳子的完好银元,则叫做“光洋”、“光版”或“镜面”。

    我从小学时候起,就在各种回忆录里见到过“光洋”这一词,始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学了古代金融史,才解开了心中几十年的疑惑。

    当时广东人喜欢用烂版,江浙人喜欢用光洋。当然烂版没有光洋值钱,两者比价每一百两要差出六七两。

    外国光洋的流入,使我们中国出现了新的货币单位,那就是近现代流行的“圆、角、分”。

    圆,当然是指一块银元。

    到嘉庆年间,民间又把“圆”称为“块”,指的也是一块银元。

    现在人民币的单位,也是如此。不过“圆”简化为“元”,实际上没有道理,有点脱离了文化传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