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这是什么效应(3)
那时候最好的铁制品,是“广铁”。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其中最知名的品牌是佛山铁锅,名扬海外。外国的“夷船”来华,都成千上百地买佛山铁锅回去。
小小的佛山镇,在清代吸引了四方商贾。有野史笔记描述,当时河面上停泊的商船有如蚁群,水上一派繁忙,舟楫相击,人声鼎沸。
古代的商品交易场所,叫做“市”;而大一点的市,就叫“镇”。
镇,从明朝中期兴起,到康熙乾隆时代达到鼎盛,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镇。农民出门,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镇,买卖农副产品很方便。
北方民间至今还有初一、十五赶大集的习俗,也是在康熙时代为最盛。
北京城里著名的琉璃厂,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城隍庙这些地方,在那时就有盛大的庙会,也就是大型集市。
现在北京人春节赶庙会的习惯,显然是从清代延续而来。
清朝,就这样,隔着百年的距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对清朝,撇嘴是撇嘴,可我们今天的有些习惯,还真就有它的遗传。
所以我奉劝大家在对传统文化开骂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文化“盲肠”。
——猴子变成的人,到什么时候都免不了有“猴气”。
清朝人在银元上如何与国际接轨
清朝的货币制度,有样学样,也沿袭了明朝的那一套,以银子和铜钱为主。大额交易用银子,小额交易用铜钱。
不过,清朝的银子用起来比明朝麻烦,因为它很不规范。
清朝用银子还是要称量,是以纹银侮准,在使用中,各种成色的银子都要折成纹银来计算。
所谓“纹银”的成色应该是多少呢?据当代专家推算,应该是935374‰,也就是“九三成”。
这就是说,一个人实际所拥有的银两,要折算成纹银银两,才能表示出你究竟有多少财富。
这个“纹银银两”,就是“虚银两”,是一种理想化概念。
这样,“银两”这一概念,就有了虚、实两个所指。
清代的银锭也不够规范,除了驭形状的之外,还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砝码状、束腰形、牌坊形和茶花形的,并不一致,所以要称量。
清朝在银锭上也有创举,就是有了比50两还要大的大银锭。不过典型的银驭,大多也是50两一锭,同时也有小一点的。
那种小银锭,同样也叫“锞子”,《红楼梦》里写贾府准备过年,就写到过“银锞”之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