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二章 懂钱和不懂钱的人就是不一样(3)(2/2)

    近代以来的经济学家都是悲天悯人的,所以西方有人把经济学家称做童话里愁眉苦脸的驴子。唯有凯恩斯是乐观主义者,认为没有政府搞不定的事。

    王安石就是公元11世纪的凯恩斯,可是他用政府手段干预经济,除了把民间闹得鸡飞狗跳之外,什么都没搞定!

    再来看其他的信用方式。宋朝的经济发达,钱的流通量也就更大。跟唐朝一样,商民一时手头紧张,比如娶媳妇钱不够用,就可到“质库”去抵押借钱。

    质库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此外和尚在宋朝也再度活跃起来,寺院又成立了典当行,在宋代叫做“长生库”。

    那时的寺院都富,主持们也不想让钱都发霉了,所以乐于放债。宋朝的大诗人陆游,对寺院放债这事儿深恶痛绝,认为这么做极为“鄙恶”,应该坚决禁绝——不过他说话没分量,没人听。

    那时的民间质库,有时候借款的利率也够狠的,最高月息达到10分,有人认为这是“不仁之甚”,简直是趁火打劫。

    官营的质库就要好得多,宋代叫做“抵当库”,是从市场“价格办”的有关业务渐渐独立出来的。抵当库比较仁慈,收息很低,是专为解决百姓急难而设置的,不图大利。

    宋代也有“飞钱”,不过是完全制度化了的官营汇兑,由朝廷设立“便钱务”,主要业务是从京城往外地汇款。那时商人汇钱,要先向中央财政部申请批准,每汇一贯,扣除手续费20文。

    朝廷在这方面很讲信用,对各州官府提出了要求:商人只要凭券(汇票)就可在当地领钱,当日给付,不准滞压,违者处罚。(见《资治通鉴长编》)

    汇兑最盛时,宋朝每年有280余万贯钱在京师和各地间飞来飞去。

    同时也有从各地往京师汇钱的,也有各地通汇的,一般是收10%的汇费。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汇钱还不收汇费,反而贴水3%~4%。

    汇钱还给利息,这也太仁慈了,搁到现代人身上,还不得受宠若惊?大概是宋朝时京师缺钱用吧,所以鼓励商人往京师汇钱。

    后来纸币大量发行,“飞钱”业务才渐渐衰落了下去。

    前面说过,宋代的货币特别复杂,金、银、铜、铁、纸一起上,另外还有不同的货币区,所以兑换工作很繁重。承担兑换业务的,是从唐代延续下来的金银铺,到南宋时,又改名叫“交引铺”。

    什么是“交引”呢?就是国家颁发的特许专卖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