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章 第一张纸币(3)(2/2)
    这么多的交子,光在一个地方流通,肯定消化不了。于是又扩了流通范围,把交子改名“钱引”,号召全国各路都用,但最后只在北方才有人使用。

    “钱引”的命名,应该说更科学一些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兑换钱的凭据”。

    在北宋,官府的盐茶专营部门有所谓“盐引”和“茶引”,是发给经销商人的凭据,商人向官府付了货款以后,拿着这个凭据到加工厂去领盐或茶。“钱引”一词,就由此引申而来。

    到南宋时,因为朝廷养活的官比北宋还多,军费也更需要钱,钱引的发行就更疯狂了。宋高宗的时候,居然三界并行,发行额达到3780多万缗。

    几十年后,更是达到疯狂的顶点,计有8000万缗的钱引在市场上流通。

    光用钱引来敛财还不够,后来南宋还出现了新的纸币。

    其中一个叫“关子”,有点像唐代的“飞钱”。

    绍兴元年(1131年),南宋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屯了大量的兵,但是那地方水路不通,给士兵们发放的大批现钱运不过去。

    几万大兵要吃饭,怎么办?朝廷就让婺州政府下令,由当地商人暂垫现钱,发给商人“关子”作为收据,等商人们以后到杭州做生意时,可以凭关子在杭州领到现钱,也可以领到茶、盐、香料或钱引。每垫一千钱,政府还付给十钱的利润。

    后来,关子的发行渐渐又扩大到了两淮、湖广。

    关子也是印刷的,票面价值为五等,使用期为两年,可以用作支付。这就跟纸币无异了。

    还有一种叫“会子”,这是一种后起的纸币,但渐渐成了南宋主要的流通纸币。

    会子一开始也是起于民间,是民间自发印刷的兑换券,也叫“便换会子”。

    后来由官家垄断发行,先是在杭州城内流通,后来依次扩散到两浙、两淮、湖广和京西各地。

    会子的面额,起初是一千、二千、三千的三种,可与现钱并用。后来又增发了二百、三百、五百的三种。由红、蓝、黑三色铜板印刷。

    它的票面文字很有意思,上半部分是一则悬赏文字,写明伪造者处以极刑,并重赏告发人。

    此外,票面上还印有非常醒目的面额和发行机关——“行在会子务”(首都会子发行所)字样。

    会子的性质,显然就是纸币,一开始还发得比较谨慎,情况最好的时候,社会上只有200万贯在流通,成为市面上的难寻之物。

    物以稀为贵。当时商旅往来、贸易,都竞相使用会子,甚至有“会子重于黄金”之说。

    政府的纳税和发饷,也是现钱和会子各半。

    如果情况就这么保持下去,南宋倒是有了一种信誉可靠的纸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