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张纸币(1)
谁最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纸币在四川诞生
有人要问了,宋朝的货币怎么那么乱哪?一个典型的文官政府,怎么连货币都管理不好?
别急,听我慢慢说。
这是由于历史的必然(套话了)。
上面说了,北宋的商业空前发达,总结起来,优点就太多了——
商品构成丰富(看得人直流涎水),商业分布合理(开店不再受地点限制)、商业分工精细(卖什么的都有)、商业管理水平提升(雇工少的10多人,多的有40余人)、配套商业形成(吃了饭可以到院街洗脚)、行会组织发达。
这一切,都意味着营业额的提高。营业额体现的就是资本运作,就是钱在滚动。
宋朝商业的这种大好形势,自然就对货币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它的数量更多、制度更完善、信誉更权停
可是宋朝在这方面先天不足。
在它以前,唐朝钱绢并行、金银货币兼用;五代是铜、铁钱兼用。这都是由于忠的铜料不足而采取的应对办法。
宋代的商业更精密了,像唐代那样的货币制度就行不通了——买一包酱肘子,谁还能用绢啊?可是宋朝又没有能力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
都用铜钱,那当然好。不过唐朝时铜料就不够用了,现在就更不行了。因此,宋朝只能沿用五代时的老办法,在某些地区采用铁钱,以缓解压力。
这就潜藏着一个麻烦:铜钱区和铁钱区,这区域之间的贸易怎么进行?怎么结算?怎么汇兑?
麻烦大了!
这也算是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吧。货币的现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这问题在唐代就有,到宋代终于该突破瓶颈了!
谁最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上一章我已经提到过,宋朝货币形态的突破,就发生在巴山蜀水地界。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这话有一定道理,四川是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但人们的思路却往往敢为天下先。
四川是“天府之国”,老天一向比较照顾,在宋代就是大宗农副产品集散地,它的盐业、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可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全宋唯一的“铁钱区”,这就有点尴尬了。
当时川人用的铁钱,小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1贯。而大钱1贯,重12斤。到市场做买卖,如果带的大钱有2、3贯,就累得直喘了。
商人不是特种兵,这可怎么吃得消!
当时买一匹布要多少钱?2万钱,那就是20贯,重120斤。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只要进行一匹布的交易,就得“赶着你的马车来”。
钱太重,这成了引发货币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一般金融学书籍上都讲,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货币的改革。可是商品经济到宋代起码已经发展1000多年了,也没引起过什么大变革,所以商品经济发展这个“一般性前提”,实际上并没有意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