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受到的教育程度愈高,可能受到的伤害愈重。按教育专家的观点,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相当意义上只能生产残品、次品和废品。比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眼睛近视率分别是30%、40%、60%到70%左右。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不适的比例分别为15%、20%、25%左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王极盛认为,全中国中学生有32.6%存在抑郁问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还透露,该校约三成新生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所以说,在中国教育体制未变,高考制度未变的前提下,“教育”的“杀人效应”只能逼有条件的低龄学生出国。
另外,国家对青年人才的有效政策不到位,迫使大量新兴人才源源不断地外流。比如中国最年轻的劳动力,正处当年的青年人中,有3000万人处于无房状态。国家最近提出的住房货币化,只能满足老年人、中年人的要求,原因是该两者可以获得住房补贴,并以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而青年人不仅无房,连补贴也成了空头支票。道理很简单,国家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化工资一律不许发给本人,只与所在单位有关。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这等于给生存状况极差的青年人雪上加霜。
在国际人才实现全球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国高级人才普遍奉行“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哲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奖学金的帮助下,留学生即使不到国外工作,省吃俭用回国也能带上三四十万,如果把博士、博士后连读到10年,回国至少有上价值千万人民币的美金积累。目前中国工业化过程远未完成,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人才极度短缺。据估计,目前全球网络人才至少缺100万人,美国仅硅谷一带的人才短缺比例就达10%,估计至少有34.6万个职位空缺。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发展,未来10年发达国家人才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预测美国、日本、欧洲分别缺乏100万、160-445万、300万人。
全国一年的教育投入不如一个哈佛大学,全国高校订阅的报刊不如一个香港大学,每年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一般发达国家都不如,中国的高级人才又怎能安居乐业。北京商情咨询公司提供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高校30.9%的教师想跳槽,其理想薪金为1500-5000元占64.7%,50%的教师对住房状况不满:然而教师兼职的结果小在于影响教学,大在于误人子弟,长此以往,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将受影响,这绝非危言耸听。
可以说,绝大多数流到国外的人才都是热爱祖国的,但是,他们又是带着对国内这样那样的不满意而出走的。他们到了国外,又向国外的同胞说这些不满意,使得一些准备回国的人才也不敢再回国,尤其是原先回国的、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不得不再次出国的人才,对那些有回国意向的人才影响力最大。有关人士说,安排好一名回国人才等于吸引了一批国外人才,逼走了一位国内人才,等于阻挡了一批回国人才。
2000年7月中旬,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科技竞争力继1998年的第13位下滑到第25位后,今年又滑至第28位。
■刘姗姗、杜泓佰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