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中国人才流失大反思(2)
滥竽充数者不少
联合国开发组织曾对开发研究人员的“文盲”作出下列定义,即“不懂外语,不懂计算机,不会自学”。如果按这个定义衡量,我国现有的高级职称人员可能大部分都属于“文盲”了。
全国每年教育系统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1.6万篇,仅仅是哈佛大学的2倍,在国际上排名为中国第一的南京大学一年也不过发表500多篇国际论文(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发表,南大有规定:博士生不发表国际论文不许获学位),仅相当于哈佛大学一年8000篇的6.5%,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中国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没有一个真正权威的学术评价系统,所以滥评职称的结果是造成了“学术寻租”。全国几千个学术刊物大部分是自产自销(如大学刊物以发表自己学校文章为主)、王婆卖瓜的产物,少矢个自由发稿者却存在“卖版面”的肮脏交易。连中国院士的评定都出现了“人情”问题,全国学术的歪风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在武汉有一句民谣,叫“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在北京海淀区过去有一句话,叫“一脚踩死三只蚂蚁,一看不是大学生就是硕士,不是硕士就是博士”。我们全国的高级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又有几许,每年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分不出去的多如牛毛,其素质之低难道不该反思吗?中国的高级人才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但重视的程度在相当一些地区和企业还只是表现在理论上。如在中国高级人才层流传的“三个院士造就三个企业,三个企业不能善待三个院士”的故事。倪光南在和“联想”产生矛盾后,“联想”付给其500万元就打发了事;“四通”打字机的开发者王缉志目前还在家中赋闲;“方正”的王选隐退在家,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确实是罕见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也可能与技术人员产生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