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股票 股市 股民(2)
那么,股票市场的建立,又给资金的吸纳带来了什么好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用一个简捷的比喻把这个问题说得透彻无比:“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在使某个资本增长到可以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是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这句过去并不为人所注意的话,现在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搞股票市场的一条理论依据。
股票市场为急需资金的国内企业抠了直接的融资渠道,它把社会上大量的游资、闲资、消费资金吸纳转换为生产资金。资料表明,我国在证券交易上先走一步的上海、深圳两地,目前已通过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筹集资金逾百亿元。其中,1991年仅深圳发展银行、金田、万科等5家老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及11家新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即向社会筹集资金13.69亿元。上海今年已分两批发行了41家股份公司的新股票,光溢价发行的个人股总值就有20多亿元。两地还发行了或打算发行数种人民币b种股票,将筹集境外资金达十几亿美元。企业把这些资金用于生产周转和技术改造,筹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贷款,甚至低于发行债券。
更为称妙的是,由于股票投资属长期投资,股民购买股票后无论盈和亏都只能买卖转让而不能退股,因此,这部分资金由此戴上了“安全笼头”,而再不会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动力。
股票的发行,也给股份制企业直接带来了活力。深圳5家老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的头一年与上年相比,产值增长100%,实现利润增长215%,企业净资产增长87%,固定资产增长155%,上缴税金增长253%。个中道理简单得很,股东们并不是傻瓜,财务指标完不成,你总经理就别想睡好觉。
在税收上,股市交易同样给国家抠了新的财源。1991年,深圳市仅征收股票印花税(其中不包括个人股票红息收入所得税)就达2000多万元。
换一种方式,是无论如何达不到这般效果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