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中国加快住房改革步伐(3)
可见,住房改革直接限制了过度消费,同时增加了有效供给。更可贵的是在相当一部分城镇结束了无偿分房的旧方式,实现了体制转轨。
一直处于点上开花的房改探索,为什么要在1991年大面积在全国推开呢?
房改升温的背景
自1988年的房改后,房改“势在必行,非搞不可”已成共识。多住房多花钱,少住房可得益,纠栈正之风,已成为居民议论的热点,深受群众的拥护。此后,因出现大抢购热潮,物价上涨引起全国通货膨胀,房改也陷入等待观望阶段。
已经改革的城市和单位陷入孤立,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如成都是全面改革的特大城市,在售房中由于价格问题没解决好,有40多个改革单位,要求退回购房款。先牺牲个人利益的那部分群众看着一左一右都原封不动,觉得自己吃了亏,有不平心理。
想搞房改的单位上不去,群众对房改迟迟不出台意见纷纷。如成都市1989年尚有200多单位要进行房改,报告压在市里不敢批。
“下面”的百姓对房改表示认同,“上面”的层层官员也急迫要求加快房改步伐,如前文提到的建设部长和北京上海的市长们,“上边”为什么急?
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宅国家包了40年,由于原来欠帐多,城市化速度加快和眼下双紧方针导致的国家财力紧张,以后无论如何包不了了。
联合国曾对45个国家和地区做过调查,住宅资金投入产出比是1:1.64,产出效益是富强国力的源泉。而在我国每年投在建房上300亿元,维修现有公房还要补贴60亿元,这些钱犹如投入黑洞,光投入不产出,效益几乎等于零。住宅建设资金无法良性循环。到1989年底,全国仍有城市住房困难户538万户,其中人均居住两平方米以下的55万户,这538万户涉及2000多万居民,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再加上每年200万对新婚青年需要住房,住房短缺已成为最尖锐的问题,仅北京市测算,年资金缺口在15亿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