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2)
从办公室出来,穿行在拥挤不堪的候车厅。空气很闷浊,遍地都是铺盖卷和满面尘垢的民工。在大厅的入口处,有个民工竟靠着检票栏睡着了。我忽左忽右,择地而行。走离了车站很远,仍被车站的混乱和嘈杂憋得发慌。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世代受穷的中国农民做梦都想换种光亮些的活法。于是,成千上万的泥瓦工、手艺人、小保姆纷纷结伴南下。
如潮汹涌的百万民工让铁路呻吟,政府不安,整个南方手忙脚乱。舆论界一片惊呼声中抛出顶“盲流”的帽子,于是关于“盲流”如何如何的报道喧嚣一时……
然而--
百万民工同时走南闯北仅仅是由于“轻信”?
他们不辞劳累,一路艰辛只是为了“掏金”?
劝阻,疏运,动员就能使百万农民回到家乡,安居乐业?
这是一个不可不划上的问号。
流失
首先有一个简单的道理需要明确: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但仅有劳动力是无法构成生产力的。它只有与一定条件的生产资料结合,处于一种相应的生产关系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那么,百万农村劳动力从黄土地上流失,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在农村的危机状态呢?
难题之一:人口与土地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承受着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尤其在农村,近8亿的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这是一个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严重趋势。同时,这占世界22%的人口却由占世界耕地2%的土地供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而工业、交通、水利、住房及耕地沙化等,又致使耕地以每年5%的比辣剧减少,问题就更严重了。资料表明:解放40年来,农村劳力的平均播种面积由解放初期的6.2亩,减少到目前的1.4亩。这个数字居世界倒数第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